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半岛晨报

杜甫那双眼才能看见那么多苦难

日期:04-23
字号:
版面:A05版: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开栏语
第八届“诗与远方”青少年国学盛典海选正在进行中,本次活动不仅吸引了全市喜爱古诗词的学生积极参与,更是收获了众多老师的手动点赞。从本周开始,半岛晨报教育周刊将推出全新板块“师说新语”,我们将邀请全市语文名师,成立名师观察团,指导同学们学诗词,并和大家聊聊他们是如何理解一首诗(词),他们最爱的是哪位诗(词)人等。名师也会给大家出题,我们将挑选一批最佳答案,刊登在“大连小学生”公众微信平台上,大家一起来试试吧。
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时代,而盛唐则是巅峰中的巅峰。这一时期,三位大诗人占据了诗坛中最重要的位置,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诗仙”李白的诗歌意境开阔、浪漫豪放;“诗佛”王维的诗歌空灵静定、恬淡自然;“诗圣”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悲天悯人,读来令人潸然泪下。杜甫的作品有一种跨越时代的穿透力,这力量不仅来自他出众的文采,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他浓重的家国情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潇洒豪放,偏好山水,也曾年少轻狂
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以现实主义登顶诗坛,被誉为“诗圣”。生于官宦世家的杜甫,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先祖是西晋名将杜预,祖父杜审言在武则天时期做过大官,父亲杜闲也任过五品官职。母亲崔氏亦来自清河世家大族,在当地颇负盛名。可以说,出生于公元712年玄宗时代的杜甫(杜子美)不仅出身好,还是富家子弟,杜甫的条件无疑得天独厚。兼之好学,能诗会赋,年纪轻轻就名闻遐迩。
可惜的是,如此一位意气风发、富有才情的少年郎,却命途多舛,后半生遭遇接二连三的人生变故,以致家境惨淡,晚年更是流离失所,靠友人接济为生。年逾半百的杜甫做梦都渴望回到家乡,可现实太残酷,再坚强的意志也抵不过连日的饥饿与寒冷,59岁的杜甫带着遗憾,最后一缕呼吸在飘摇的小船上消失了。
少年杜甫是幸运的,他出身好,起点高,更重要的是有天赋。他自小好学,七岁便能写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那时,杜甫得到极好的艺术文化熏陶。他看过唐宫第一舞人公孙大娘的舞剑,写下有名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也曾听过宫廷歌唱家李龟年的歌声,写下名垂后世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二十岁,弱冠之年,他离开温暖的家,开始了吴越游历(即姑苏、剑池、镜湖、剡溪等)。四年后他回洛阳,参加了科举考试,没考中。但他不在意,依旧自信满满,回到旅途,继续游山玩水,25岁的他在登泰山时,写下平生第一首传世佳作《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3岁时,杜甫在洛阳与44岁的李白偶遇。那时李白已诗名远播,只因得罪杨贵妃,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正是失意时,二人一见如故。于是杜甫决定第三次仙游,同李白一道外出寻仙。二人一路同行了大半年时间,后因杜甫临时有事,二人分手。谁知半年后,又在山东相遇,遂相约同游。就这样,二人又白天并肩同行,晚上饮酒赋诗,探讨文学和炼丹求仙,日子过得好不快活,结下了深厚友谊,史称“李杜之交”。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而立之年,欲求取功名,却遭逢变故
杜甫三次“游山玩水”,酣畅淋漓,尽兴而归,想看的地方、想拜访的友人都一一达成,且与“偶像”李白结交。此时,杜甫已年过而立,准备沉心考试,立志为国为民做实事。35岁的杜甫应诏去长安,再次参加科举考试。
也许是天意,当真正满心抱负想获取功名时,偏偏阴差阳错,没有这样的机会。杜甫运气不好,遇上权相李林甫主考,他不想录取参加考试的所有士子。竟向玄宗贺喜:“野无遗贤。”——乡野人才都进了官府,一个不剩。没想到,玄宗也听信李林甫谗言,没录用一个参加科考的士子。这是科举考试史上最荒唐的一次闹剧,自然杜甫也毫无悬念落选。他陷入巨大的苦闷,卧病百天,此时杜甫也看清了自己在长安的真实身影:“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酸辛。”
此后,杜甫的霉运接踵而来。他困在长安将近十年,再也没有考中过,一直郁郁不得志,另寻他径求取功名,也没有结果。其间,杜甫又遭遇父亲杜闲过世,家道中落。不得已,为了维持生计,杜甫在长安过着献诗、卖药的贫困生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忧国忧民
终于在公元755年,杜甫43岁时,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职位(相当于看管兵器的管理员)。悲惨的是,刚上任没多久。同年11月,因“安史之乱”爆发,迅速波及潼关,危及京都长安。
杜甫只好把家迁往鄜州避难,打算只身北上投奔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李亨。就在北上途中,杜甫被叛军俘虏,抓回长安。不幸中的万幸是,杜甫官小,没人在意他,看管不严得以寻机逃脱,杜甫有感于这次战乱被俘的经历,写下有名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757年5月,杜甫来到唐肃宗身边,麻鞋破衣拜见天子,爱才的唐肃宗封他为左拾遗,专门负责向皇帝进言、讲真话。但不久,宰相房琯受命率兵平叛却兵败,政敌趁机诬陷告他贪污,杜甫经过缜密调查,认定房琯冤枉,上书给皇帝,却引起皇帝大怒,后被贬到华州任司功参军。
杜甫把华州事务理顺后,告假探亲,往返途中,“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让忧国忧民的杜甫触目惊心,于是写下一系列现实主义诗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读这样的诗,才知道什么叫生离死别,什么叫荡气回肠。杜甫不唱高调,不避苦难,不走过场。杜甫“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默默怀想那些失去家业、流离失所的人,又挂念远方戍守边疆的兵卒,杜甫禁不住“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那满涨的忧心直冲天际,与终南山一样高耸,激动的心绪澎湃满溢,不可收拾。他手中,既有望远镜,又有显微镜,更有透视镜。
他是诗圣杜甫,也是少陵野老
半生流离,却从未停止歌唱
杜甫活了59岁,却好像活了两百岁。他一生经历,几乎浓缩了个体生命所能经受的全部苦难。所幸他前半生生活幸福。他享有“诗圣”的称号,又是迎着苦难不低头的圣人。冯至先生说得好,杜甫半生流离,却从未停止歌唱。每到沉郁之处,就有一股力量令人昂起头来!
朱熹对于杜甫的评价也极高,杜甫的人格可以被称作典范。他是一个深情的人,不仅仅是对人,对大山河流,对花草树木,他同样也是深情的。所以他热爱生活,家中遭逢巨变之后,没有怨天尤人,反而由己及人,从自己的遭遇联想到了天下人的困苦,而后心生怜悯,忧国忧民,将深深的爱国之情融入诗词骨血!
前半生的诗圣杜甫,与诗仙李白极其相似。却在命运的推动下一步步变成了少陵野老。就他个人来说,这样的经历是痛苦的;但是对后人来说,他的经历却是伟大的。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没有在命运的苛难下迷茫。铸造他的,既有大时代的悲凉,又何尝不是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当他在苦难中一点一点为百姓代言时,他的精神已然万古长存。他是诗圣杜甫,也是少陵野老。
名师观察员   王芳
大连教育学院小学研训中心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辽宁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主编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小学语文同步课程口语交际》《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意见》等10多本书,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
名师观察员出题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有多少爱国诗句千古流颂。不论巾帼须眉,只为了心中那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土。当下,我们的国家和平安定,这并不代表爱国忧民的思想就过时了,相反,它应该根植于我们的心中。
选一首爱国诗,用你的笔墨描绘出诗人坚定的爱国之情,感受诗人内心的赤诚,笔下澎湃的爱国之志,共赴一场爱国情感的相遇,以“感动”为题。不少于200字。   ——出题人: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