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烈百寿屏:萃集清代文化艺术的绝世珍品
日期:04-17
王尔烈百寿屏为辽阳博物馆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是由王尔烈六世孙捐赠。从王家的传家之宝蝶变成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让王尔烈百寿屏有了最好的归宿,也给王尔烈“辽东才子”美誉找到了实证。这件百寿屏是清代朝廷要员、著名学者和社会名流为名臣王尔烈七十寿辰题赠的寿礼,它反映了清代中期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文物档案
王尔烈百寿屏
屏风由九扇大屏组成,每屏高两米,依次用铜折页相连,全长二点八八米。每扇上下两端透雕寿字和牡丹花纹,屏心是用泥金纸写作的书画,共一百二十六幅,字画布局工巧。书画作品中有寿字九十一幅,集真、草、隶、篆、金文等书体,兼有满文、蒙文、藏文的“寿”字。此外,有诗词五幅,绘画三十幅,所绘吉祥寓意的山水、人物、花鸟皆栩栩如生。这件百寿屏被后人喻为“一座小型清代文化艺术宝库”“一部别致的百家书画集”。
王家后代捐出传说中的御赐屏风
辽阳市老城区武圣路上有一处古香古色的院落,这便是清朝嘉庆皇帝为王尔烈赐建的府第——翰林府,如今这里辟为“王尔烈纪念馆”,此前王尔烈的后人一直居住在这里。
王尔烈(1727-1801年)生活在乾隆、嘉庆年间,在正史中留墨不多。人们分析,当时王尔烈正忙于《四库全书》的编撰以及朝廷事务,对于个人著述没有闲暇时间整理,因此没有文集传世。后来,著名学者金毓黻苦心收集他的作品,汇编成《瑶峰集》,他的部分作品才得以传世,不过民间关于王尔烈的传说却流传很广。
在辽阳当地,自从嘉庆四年(1799年)王尔烈在大理寺卿任上退休返乡后,民间便一直有个传闻:翰林府王家有一件御赐屏风,但这件屏风具体什么样,存放在什么地方,没有人知道。
早些年,辽阳博物馆原副馆长、文物保护专家邹宝库曾对记者讲述:新中国成立后,辽阳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也一直在研究、调查这个传说。1957年,辽阳市文物管理所突然接到火车站的电话,说是在托运的货物中发现一件古代屏风,请帮忙鉴定。邹宝库和同事到火车站一看,大吃一惊:“这是王尔烈百寿屏,我们找了那么久,居然在这里出现了。”他们当即将屏风带回辽阳市文物管理所进行研究。
这是九扇大屏,每扇高2米,宽32厘米,木扇框。九扇依次用铜折页相连,全长2.88米。每扇上下两端透雕寿字和牡丹花纹,屏心装裱的是用泥金纸写作的书画。再结合屏风首扇和尾扇的题款“公祝诰授中宪大夫内阁侍读学士加一级瑶峰王老大人七袠大庆 龙飞嘉庆元年岁次丙辰正月庚寅上澣吉旦 受业黄骍谨书”。人们确认这正是王尔烈百寿屏。由此,100多年的传说被一锤定音。
王尔烈百寿屏经专家认真鉴定,定为真品。随后文物管理所召开紧急会议,研究保护方案。第二天,负责同志就带着奖金和奖状到了王家。至此,这件国宝正式由王尔烈的六世孙王抚辰捐献给了辽阳市人民政府。
“清代辽东才子第一人”
辽阳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张君弘说:“就科举考试成绩而言,王尔烈堪称‘清代辽东才子第一人’当之无愧。”
王尔烈别名仲方,字君武,号瑶峰,辽阳县贾家堡子风水沟村(今辽阳县兰家镇风水沟村)人。16岁时,他的诗文、书法就有名气。39岁中举人,然而在40岁那年,他到京城参加会试却未能及第。又经过5年苦读,王尔烈一举考中贡士。经过殿试,中二甲一名进士,被乾隆皇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王翰林”之名由此而来。
张君弘统计,王尔烈当年考中的二甲一名进士,是全国第四名,在清代112次殿试中,他是辽东地区名次最好的一个。步入仕途后,王尔烈在乾隆、嘉庆朝先后担任陕西道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光禄寺少卿、通政使司参议、吏部给事中、顺天府府丞、提督学政,晚年又曾任内阁侍读学士、大理寺少卿,他的最高官阶是四品。
虽是四品官阶,然而屏风上的126幅字画却让人惊叹不已——作者中,已经查明出身和官职的共有103人,除9人目前只知道是乾隆时期的进士外,其余94人都是当时在任的官员,包括7位大学士、4位军机大臣、5位总督、3位尚书、11位内阁学士、18位各道御史等,其中一品高官就达14人。
辽宁大学副教授穆重怀分析:“从寿屏的形制看,中间七扇,每扇均粘有两行共18幅泥金纸字画。这些字画均使用统一的边长14厘米泥金纸。没有统一的协调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而且王尔烈百寿屏的制作时间至少在一年以上。王尔烈七十大寿是在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
在等级森严的清王朝中能够组织起这样一个规模,甚至不太注重职务排序的集体祝寿活动,不得不叹服王尔烈的影响力。
此外,穆重怀还认为,王尔烈百寿屏长期藏身于翰林府书房夹壁墙中的做法,应该始于王尔烈在世之时。因为寿屏从诞生的那天起就面临着曲折的命运。他说:“把寿屏放在夹壁墙中固然有防盗防匪的打算,更重要的是要防备朝廷的彻查。要知道,名列寿屏的朝廷官员中后来有不少人因为各种原因获罪。”宦海沉浮,收藏他们的墨迹难免受到牵连,此外还有局势动荡的风险。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时,日本侵略者想要霸占百寿屏,找到王家后人,提出以20顷土地交换,王家不同意。日本间谍又打听到了宝贝的可能藏身处,提出翻修翰林府老宅,以便乘机抢走宝贝,结果也未能得逞。这件国宝能够流传至今,得益于王尔烈当年的先见之明。
展现乾隆盛世的墨彩华章
我国书画鉴赏大师杨仁恺曾指出:“王氏寿屏内容的组合,以围绕祝嘏为主题,用各种书体书写寿字,同属楷、行、草、隶诸体,既不雷同,且各逞风姿,千变万化,均有出处。”
王尔烈百寿屏中间7扇共有字画126幅,有姓名可考的作者125人。屏心字画布局工巧:上下左右两行寿字,中间水墨设色字画。书画作品中有寿字91幅,集真、草、隶、篆、金文等书体,兼有满文、蒙文、藏文的“寿”字。其中汉文86幅,满文4幅,蒙藏文合书1幅。此外,诗词5幅,绘画30幅,所绘吉祥寓意的山水、人物、花鸟,栩栩如生。
张君弘说:“王尔烈百寿屏中的汉文寿字远至金文,近至楷书,各有论证,不仅体现了书者的敬重之心,也表现了乾嘉时期文人的深厚学养。”
寿屏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作者是刘墉和纪昀。
刘墉即“宰相刘罗锅”,他曾任吏部、礼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其书法名冠一时,被誉为“小字清代第一”,在当世就已经十分珍贵了。寿屏中刘墉的寿字是他在77岁那年书写的,充分表现出了“静、淡、清”的风格。
纪昀,字晓岚,曾任礼部、兵部尚书,官至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在清代被公认为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他在寿屏中留下的是一幅书画合璧的作品——《水墨仙鹤图》,这幅作品是其传世孤品,有着重要的价值。
邹宝库曾对寿屏中间7扇书画以从上至下,从右至左依次排序编号,并逐一鉴别作品内容和人物身世,帮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其艺术价值。
第13号作品是一幅行书寿字,左边署名张若渟,他是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第四子,官至刑部尚书。
排在第69号的是一幅设色《桃花图》,左边署名方维甸。他曾官至清朝内阁侍读学士、闽浙总督。
排在第82号的是一幅篆书寿字,左边题“汉四神监”,署名潘世恩。潘世恩字槐堂,号芝轩,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学识渊博,曾任《四库全书》总裁。
排在第110号的是一幅蒙藏文寿字,作者是裘行简。他官至直隶总督,有《静宜室诗集》传世。
排在125号的是一幅篆书寿字,作者钮祜禄·成德。他曾任清朝驻藏大臣,也是一员猛将,参加了征讨准噶尔、叶尔羌等战争,屡立战功,被赐号“赛尚阿巴图鲁”……
因此,有研究人员将王尔烈百寿屏喻为“一座小型清代文化艺术宝库”“一部别致的百家书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