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日报

炊庄高腔戏 观众过足瘾

日期:10-08
字号:
版面:第03版:记者走基层       上一篇    下一篇

10月6日,在廊坊市御龙河公园,炊庄高腔戏第九代传人李书芝(右一)教授观众表演技巧。 本报记者 刘 杰摄

□本报记者 刘 杰

“少打关西闯定邦,董家桥前排战场……”10月6日14时30分,在廊坊市御龙河公园安丽桥畔,随着板鼓节奏响起,炊庄高腔戏传统剧目《下河东》开演。“宋太祖赵匡胤”以花脸老生扮相登场,一亮嗓便赢得台下一片喝彩。

“高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曾与昆曲齐名。”趁着演出间隙,53岁的炊庄高腔戏第九代传人李书芝向记者介绍,高腔分为青阳腔和弋阳腔。清康熙年间,江西弋阳腔北传至廊坊市广阳区炊庄村,和本地语言慢慢融合,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曲调。

炊庄高腔戏有九腔十八调,300多年来一直依靠口传心授的古老方式进行教授,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腔调,因此被誉为“我国古老戏剧文化活化石”,并于2007年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过去听众多,学戏的人也多。每次搭台唱戏,十里八村的人都赶过来,周边房顶上都站了人。”李书芝说,现在,人们的娱乐方式增多,听高腔戏的人越来越少,剧目也越传越少。如今,全村高腔戏艺人仅剩30余人。

“多年来,社会各界对炊庄高腔戏的传承和保护给予了大力支持。”李书芝说,村里提供了排练室、库房和一部分资金,上级相关部门也给予一定补贴。剧团整理了老剧本,复排濒临失传剧目,积极参加各种演出。特别是每年春节,都会为当地群众举行公益演出。

演出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结束时观众仍不愿散去,纷纷大喊“再来一段”。

“那我给大伙儿来段新鲜的!”李书芝站在舞台边清了清嗓子,以“数板+大调”的创新形式,唱起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几个年轻人举起手机直播,屏幕瞬间弹出“这唱腔真有味道”“还能这么演啊”等评论。

“戏曲要传承,必须守正创新,才能让更多群众喜欢。”李书芝说,他们在剧目、表演形式、传播方式上都进行了创新,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如改编自河北梆子的剧目《穆柯寨》已演出20余场;拍摄的40余条短视频,网上播放量近万人次。

“我们会经常回来的。”演出终场时,李书芝给观众吃了一颗“定心丸”。据介绍,在当地文旅部门支持下,从10月份开始,炊庄高腔戏小剧团将在廊坊各地开展公益演出100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