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日报

地道战见风骨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10版:布谷       上一篇    下一篇

□史新会

出清苑城,沿保衡路南行,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阡陌纵横。昔日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当年抗击日寇的战场,已是祥和的家园。

车到张登停了下来,这里是电影《地道战》中的“黑风口”,因多风沙得名。明嘉靖年间,唐河洪涝成灾,村民以为黑风口村名不吉利,遂酝酿更名。当时,村人张登,居官保定府,村民引为荣耀,遂更名张登。抗战时期,侵华日军在张登建有据点,残害村民无数。

西行九公里,到冉庄,纪念馆位于村南。钻入地道,只能弯腰前行,里面安了电灯,虽比战时的油灯亮百倍,仍幽暗深邃,让人仿佛嗅到战火硝烟。一条道眼看到头了,忽又出现幽深的洞口,走着走着冷不丁踩到陷阱边缘,吓出一身冷汗,人们仿佛走进迷宫,只能紧跟向导身后,生怕走错半步。

地道内有指挥部、储粮室、休息室、厨房、厕所、翻板、陷阱与卡口等,最令人心生敬意的还是地下兵工厂,虽然设备简陋,制出的土武器可不少,地雷、手榴弹、子弹、土炮弹、榆木炮等,光地雷就有连环雷、夹子雷等好几种。听说,爆破组长梁连恒身手不凡,凡是敌人可走之路、可站之处、可攀之房、可隐蔽之所、可进之院、可取之物,遍设地雷,有明有暗,虚实结合,真假难辨,令敌人防不胜防。

冉庄地道口设计非常巧妙,墙根、牲口槽、风箱底、面柜、炕面、锅台等处成为最佳出口,隐蔽得天衣无缝,不仅当年的敌人难以发现,也让参观者摸不着头脑。

置身十字街口,犹如穿越悠长的时空隧道,回到了抗战年代。古朴的村道,斑驳的磨坊,风化的石碾,墙角依稀可辨的枪眼,依然保持着以前的模样。街道两旁屋墙上,书写的抗日标语也未褪色,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仿佛在这里已经凝固、石化,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那棵虽已枯朽却依然挺拔的老槐树,以及枝杈上高悬的那口饱经风霜的硕大古钟,都无言诉说着往日的抗战传奇。

相传,抗战时期,古槐枝头的老钟向进村的鬼子发出阵阵怒吼,让敌人心惊胆颤。敲钟是很危险的,当年经常敲钟的是老支书高振福还有王玉龙,二人曾受尽了敌人的严刑拷打。

在冉庄烈士陵园,安葬着三十多位在抗战中牺牲的中华儿女,其中,张森林烈士的事迹广为人知。当年他带领党员和民兵,发动全村老少修筑能藏能打的地道,开展地道战。1943年初春,张森林等人在耿庄开会,翌日凌晨,被敌包围。他指挥别人突围,自己掩护,子弹用尽,脚部负伤被俘。农历三月初八,张森林牺牲,年仅34岁。

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里,陈列着张森林的两幅诗稿,稿子已发黄残缺,但字迹依稀可辨:“且将毫墨抛书案,怒持剑戟战群倭”“人去留得英魂在,唤起民众报国仇”……冉庄,就是一座鲜活的历史博物馆,每条街道、每幢房屋、每段残壁、每处旧垒,甚至每根草、每棵树,都是历史的见证。更有一组组英雄的雕像让人过目难忘,张森林、李明贵、梁连恒、王九福、李连瑞、王新娥、张景芝……英雄们构筑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