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宋志华在羊汤馆内为顾客表演杂技。本报记者 李东宇摄
□本报见习记者 崔玉洁 记者 韩 莉
这位羊汤馆老板不一般。
她既能同时招呼五六桌客人,端汤、算账、迎来送往一气呵成,也能随手抄起汤勺、锅铲或凳子,轻松上演一段“顶技”。
9月30日,记者在吴桥的一家街边店里,遇到了正在腾腾烟火气中展示杂技绝活的“90后”老板宋志华,真正体会到了“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所言非虚。
“汤不够,随便加!”还不到饭点,小店十来张桌子前顾客已坐了大半。身量纤细的宋志华系着围裙,在桌椅间灵活穿梭,额上、颈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有熟客喝完汤,冲她喊了一嗓子:“宋老板,露一手呗!”宋志华应一声,放下正忙的活儿,把手在围裙上蹭了蹭。她目光一扫,落在一张红色塑料方凳上,眼神变得如同登台的艺术家般专注。
只见她仰起头,双手托起凳子,小心翼翼地将一只凳脚抵在下巴上,身体和头部随着凳子微微晃动调整,像精密仪器在寻找唯一的平衡点。眼睛紧紧盯着上方的凳子,全部的意念似乎都凝聚于那方寸的接触点。接着,一只手试探着松开,另一只手虚扶着凳腿作保护,随后也缓缓松开。
成了!方凳倾斜着,仅凭一只凳脚,稳稳立在她的下巴上。宋志华慢慢平展双臂,定格。
整个动作行云流水,不过二三十秒。
“好!”小羊汤馆里爆发出热烈的喝彩声。顾客们用手机记录下这精彩瞬间。
1992年出生的她是地道吴桥人,上一辈并无杂技家传。但在吴桥,耍杂技是街角随处可见的风景。
“小时候看着街上耍杂技的,就迷得不行,非要学。”她说,父母拗不过她,便想了招“以毒攻毒”:送她周末去杂技学校旁听,希望她知难而退。没想到,小伙伴们的汗水和呐喊点燃了她更大的热情。十岁那年,她开始跟着一家民间杂技团学习表演。
这一练,就是十几年。
她跟着团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国家演出,把吴桥杂技的种子撒向远方。
考虑到父母年纪大了,宋志华回来接手了这家羊汤馆,至今已近十年。身份的转变,并未割断她与杂技的情缘。
“今年吴桥杂技节期间游客多,常有人问我会不会杂技?”每当这时,宋志华总是就地取材,顶个汤勺、顶个碗或者表演点别的技巧。她说:“会演杂技,挺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