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日报

深化校地协同,聚智赋能地方绿色发展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06版:经济       上一篇    下一篇

衡水湖畔,碧波荡漾,芦苇丛中鸟鸣清脆。

这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背后,来自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科研团队,用带着泥土气息的研究成果,为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调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多年来,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始终立足学科与人才优势,依托课程教学、社会实践与价值引领,既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实践应用,更引导青年学子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攻坚河湖与土壤修复、环境工程科技帮扶惠民、创新农业节水模式……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党建业务深度融合

打造服务地方“先锋队”

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是一支建立在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教师团队基础上的党员队伍。团队中,有博士13人、硕士6人(高级职称4人),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师资“铁军”。

“我们坚持把党支部建在专业上,让党建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真正实现党建引领事业发展。”第四党支部书记王悦介绍。支部2020年通过河北省样板支部培育单位验收,2024年入选教育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名单,彰显了党建工作的显著成效。

在党建引领下,2013年创建全国首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2022年获批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构建了“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建立思政案例库,2024年获评“河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依托“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河北省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湿地生态与保护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省部级平台,该专业科研团队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科研攻关,近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60项、横向课题70项,总经费达4560.33万元;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9项;参与制定地方/行业标准7项;转化应用成果19项。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此外,该支部立足立德树人使命与发展实际,创新提出并深度实践“1+1+N”特色建设路径,以“党建引领+专业优势助力+应用型发展”为核心框架,构建起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工作体系,有效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全体党员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中靶向发力、屡创佳绩,真正实现了党建与业务“双促进、双提升”。

科技创新破解难题

成为企业发展“助推器”

日前,在衡水景化化工有限公司的厂区内,魏淑珍教授团队正在对一片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治理。“这个项目经费2149.7万元,我们针对工业污染地块的复杂污染特征,研发了高效、安全的土壤修复技术,实现了污染地块的风险管控与安全利用。”魏教授指着正在施工的场地介绍。该项目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环保难题,还为河北省工业遗留污染场地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案。

2025年,魏淑珍教授团队再迎重大项目突破,横向课题“衡水湖西湖生态修复项目”获批经费1939万元。站在衡水湖畔,魏淑珍教授表示,他们将通过生态补水、植被重建、栖息地修复等技术手段,全面提升衡水湖西湖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以及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

近年来,武大勇教授团队聚焦湿地生态研究,团队围绕衡水湖、白洋淀等重点湿地,长期致力于湿地生态保护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探索,为湿地资源的科学保护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其提交的《关于白洋淀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关于加强白洋淀生态保护修复确保水生态持续改善的几点建议》等成果,直接推动了白洋淀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精准开展。“湿地保护不仅关乎生态环境,也直接影响着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武大勇教授表示。凭借在湿地生态研究与保护领域的突出贡献,团队带头人武大勇教授先后荣获“河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彰显了团队在生态科研领域的影响力与社会认可度。

五年来,王悦副教授带领的团队累计选派220人次科技人员,深入21家工业企业和7个县市区开展科技帮扶。“我们为企业研发了7项技术,开展技术培训120次,政策宣讲115次,培养专业技术人员321人,完成设备改造维护32次。”在“衡水市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项目中,该团队通过工艺优化将企业水重复利用率提升至85%,显著降低了企业用水成本与污染物排放。

在农业领域,团队同样成果斐然。在饶阳国家级农业示范园、河北增硕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展的环保酵素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处理果蔬等农业废弃物200吨,为当地农户带来300余万元的增收。负责人算了一笔经济账:“以前这些废弃物处理起来又麻烦又污染环境,现在通过学院的科技帮扶,变废为宝,成了增收的新渠道,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人才培养服务社会

构筑可持续发展“生态圈”

坚持“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培养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学生。近年来,该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年考研率在20%左右,多名学生考入中国科学院大学、暨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长安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知名院校攻读研究生。

同时,该专业建立了17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成立环境生态现代产业学院,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专业负责人表示。

李晓爽博士团队创新构建“学校+新型主体+基地+企业”四位一体合作模式,助力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在示范基地,李博士指着正在使用的滴灌设备说:“我们通过示范基地展示、企业辐射带动,帮助种植大户提升效益,为地方农业绿色转型提供支撑。”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还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李思思博士团队则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生态教育公益行动。八年来组织超百场自然教育活动,覆盖生物多样性、湿地保护、垃圾分类等主题,直接受益群众超5000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李思思表示。在衡水湖湿地公园,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带领中小学生观察鸟类、检测水质的身影,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公众环保意识,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

与此同时,该专业师生团队积极参与地方环境决策咨询,多位教师担任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衡水凯天环境工程公司等多家企业技术顾问,为地方环境治理与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近三年,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培训、调研、咨询等技术服务50余项。

从实验室到生产一线,从讲台到田间地头,该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师生们的身影活跃在工厂车间、乡村田野、湖泊湿地,用科技的力量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守护生态环境安全,成为助推衡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引擎”。(周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