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日报

两代医生的援疆接力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11版:新疆“冀”忆 河北“十四五”对口援疆答卷·医疗篇       上一篇    下一篇

7月1日,在库尔勒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的会议室里,一群“白大褂”正围着电脑热烈讨论。这是石家庄市援疆医生朱玉权的“特殊诊室”,他通过与当地医生反复阅片,不断翻阅资料,在黑白影像中精准搜寻病灶。

对来自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的朱玉权来说,援疆不仅仅是一次医疗援助,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回家”之旅,一次对父母奉献精神的传承与接力。

1966年,朱玉权的父母作为河北医科大学毕业生,响应号召奔赴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哈拉玛盖乡卫生院,承担起附近群众的医疗保健任务。“零下四十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四处漏风的泥坯房,无数次披星戴月出诊时坠马,他们都未退缩。”朱玉权说,十六年间,他的父母救治了一个个患者,培养了一批批基层医护人员。

1982年,因父亲身体原因,11岁的朱玉权随家人离开新疆。2023年,朱玉权以援疆医生的身份回到新疆,在库尔勒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工作。“我内心充满激动与自豪,更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他说。

针对该院核磁共振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拥有30多年影像科工作经验的朱玉权,制定诊断报告规范模板,定期开展疑难病例讨论,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在他的指导下,4名当地年轻医生已能独立完成常见病的核磁共振诊断,科室诊疗水平显著提升。

除了技术帮扶,朱玉权还带领科室开展了内耳迷路水成像、胰胆管水成像、腹部盆腔脏器平扫与动态增强等新技术,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精准的依据。

“父母把根扎进冻土,我将把绿荫延向更远的荒漠。”朱玉权翻开泛黄的相册,父母在泥坯房前的合影与他在影像科指导医生的照片,拼成了“冀疆同心”的温暖画面。

(张晓超、侯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