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航拍的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河北投入4500万元援疆资金为该校援建了大礼堂博雅馆和一栋教学楼冀疆楼。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供图
6月27日,和静县中等职业学校实训教室,同学们正在练习汽车发动机维修。张晓超摄
跨越3000多公里援疆,究竟为了什么?河北援疆教师的答案,就写在他们带来的生动课堂里,写在当地教师专业成长的脚步里,也写在校园日新月异的面貌上。
情系天山,同心筑梦。“十四五”期间,河北援疆坚持“精准援疆、长效造血”理念,倾注真心实意、投入真金白银,助力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兵团第二师教育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如今,援疆工作正从“输血”转向“造血”,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为边疆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更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精准帮扶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崭新的图书实验楼,现代化的室内运动场……在焉耆回族自治县第四中学,学生们再也不用因沙尘天气停上体育课而烦恼。“以前刮风就停课,室内运动场建好后随时都能锻炼!”七年级学生马艺格高兴地说。
改变,始自河北援疆的精准对接。针对学校功能不足的痛点,河北投入1200万元援建室内运动场和图书实验楼,彻底解决了这个难题。学校党委书记赵珂瑶动情地说:“多亏了河北的支援,让孩子们有了梦寐以求的运动场和图书室!”
“十四五”以来,河北累计投入8.64亿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项目24项,新建改扩建校舍、运动场地等,巴州和二师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走进二师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印记”随处可见:石家庄路、保定路、燕赵楼、冀禾轩、冀雅楼……这些饱含深情的命名,生动见证着河北的深情厚谊和持续支持。
“这座图书馆,是河北投入4700万元援建的。”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苏强指着校园西南角一栋已封顶的建筑说。在新校区建设中,河北援疆资金达2.04亿元,占总投资三分之一。
作为二师唯一一所高职院校,这里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学院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河北的大力支持。”苏强表示,以河北元素命名,既为铭记情谊,更为激励师生办好职业教育、回报河北人民。
精准帮扶,不止于硬件。
从“有啥给啥”到“缺啥补啥”,河北教育援疆在精准帮扶上发力,补短缺学科师资,强薄弱学科教学,为当地教育发展强基固本。
帮扶范围从重点学校延伸至更多基层学校。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且末县,曾长期面临中学师资短缺难题。河北保定学院一批批毕业生响应“到西部教书去”的号召,在沙漠深处浇灌教育绿洲。
帮扶形式从线下拓展到线上。创新打造“双师课堂”,链接河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冀疆两地学子远程同步上课、实时互动,有效拓宽了边疆学子视野,提升了科学素养。
“十四五”期间,河北共选派1867名教师赴巴州和二师,分布在66所学校参与教学和管理,实现大中小幼学段全覆盖,成为助推当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组团托管
从“单兵作战”到“集体攻坚”
冀疆楼、援疆林……在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饱含着河北人民的深情。这所12年一贯制学校,是新疆第一所由援疆力量高标准建设,并实施“组团+托管”模式的学校。
关键在于机制创新,实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班级建设“三位一体”整体托管模式。“相较于分散嵌入式顶岗教学,整体托管更能攥指成拳,系统发挥‘组团式’援疆的集成优势。”保定市援疆教师、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党委书记李双梅深有体会。
学校270余名教师中,48名为河北教师,党委书记、校长及教学副校长等管理岗位均由援疆教师担任。通过师徒结对、示范课引领等方式,衡水中学等河北名校的先进理念在此落地生根。生源原本中等偏下的二十三中,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在巴州名列前茅,真正实现“低进高出”“中进优出”。
近年来,河北创新“组团+托管”援疆模式,引入衡水中学、石家庄二中等省内名校团队,全面管理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第二十一中学,推动先进管理模式、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全方位落地。
“组团+托管”在库尔勒市第二十一中学同样成效显著。2022年,石家庄市教育局与库尔勒市签署共建协议,由石家庄二中实验学校副校长孙志强带队托管共建二十一中学,先后有69名石家庄市援疆教师驻校任教。同时,依托石家庄二中、四十中等校名师资源,开展线上集体备课、同步授课,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招生规模持续扩大。
今年,二十一中学生杜金山以优异成绩考入华南理工大学,他感言:“多亏了河北老师的‘微专题’教学,结合生活实例,让学习有趣又高效。”
学校发展,既要骨干引领,更需青年成长。
巴州青年教师韦悦对石家庄市援疆教师张玉红一堂生动的生物课记忆犹新。“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探索‘群落的结构’,原来生物课可以如此精彩!”韦悦表示,援疆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即时评价等方面的经验弥足珍贵。
依托“青蓝工程”,张玉红等援疆教师倾心相授,韦悦等本地教师快速成长。带出一名徒弟、带活一个学科、辐射一片区域,一组组师徒对子,为当地培育出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
将“请进来”与“送出去”结合。一方面“请进来”,廊坊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连续三年组织京津冀教育专家,在焉耆开展暑期教师培训,惠及巴州教师3000余名。另一方面“送出去”,组织巴州和二师年轻教师,赴河北优质校进行半年跟岗学习,沉浸式参与教育教学。
如今,在河北倾力帮扶下,百姓身边的好学校越来越多。“我们将持续聚焦巴州和二师教育发展需求,整合优质资源,加大援疆力度,助力当地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和智力支撑。”河北省教育厅援疆干部、河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教育援疆处负责人赵增弘表示。
授人以渔
从“输血供氧”到“造血制氧”
“在家门口上大学,毕业直接进企业,非常幸运!”7月18日,在新疆中泰亨惠医疗卫材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孙晓辉熟练操作设备,一卷卷水刺无纺布顺利下线。
作为新疆科技学院轻化工程专业首届毕业生,孙晓辉去年一毕业就被企业录用。如今,越来越多新疆学子得以在家门口接受优质高等教育,实现本地高质量就业。
就在几年前,巴州本科高校尚属空白。伴随当地油气生产加工、绿色矿业和新材料、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崛起,亟须加强高校工科专业建设,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在边疆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学生就业,更关乎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河北科技大学援疆教师、新疆科技学院化工与纺织工程学院院长胡雪敏深知肩头重任。从零起步,先建专业,再建学院,如今学院已拥有5个专业、近百名教师和1800名在校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就业和产业为导向,河北大学等15所高等院校援助新疆科技学院新建9个专业,1个专业填补了新疆高校空白,其他专业填补了该校相关工科和医科类专业空白。该校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以来,获批自治区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
近日,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巴音学院”)焊接实训室内,焊花飞溅。
“通过参赛,不仅让我拓宽了视野,还有机会站上更高的人生舞台。”该校学生张泊远在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援疆教师、巴音学院机械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沈海军指导下,先后荣获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铜奖、2025年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取得焊接高级工证书,并获得免试升本资格。
河北援疆团队协助巴音学院构建“承办大赛、全员参赛、分层选拔、梯队培养”机制,将大赛标准深度融入日常教学,推动人才培养对标竞赛要求、契合产业需求、对接企业需要。“技能大赛是检验人才的试金石,也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沈海军表示,将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通道也在不断拓宽。“在河北师范大学的两年,我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被评为优秀毕业生。这一切,都得益于两校精心搭建的成长平台。”在巴音学院毕业典礼上,本科专业试点班2025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优秀毕业生巴合达尔·阿南激动地说。
这是河北师范大学在巴音学院举办的全国唯一一个跨省区本科专业试点班,开创了全国跨省区高职、本科衔接教育培养先河,成为河北教育援疆的标志性成果。为支持巴州和二师人才培养,河北持续扩大定向招生规模,五年来累计招生635人。
从精准帮扶到组团托管,再到赋能“造血”,河北以教育之力,为巴州和二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在天山脚下深深扎根、枝繁叶茂。(周洁、张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