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
世人多道陕西的豪迈是黄土高坡上的信天游,是古城墙下的沧桑意,却少有人听过——这片厚重土地的秋天里,藏着一场热闹的“果实闲谈”。
初秋,暑气还在枝头恋着余温,陕北的红枣已先红了脸,关中的苹果悄悄鼓了肚,陕南的葡萄串泛起了紫晶。它们把一整个夏天的日光酿成糖,从北到南缀满山野田垄,你一言我一语把秋的故事聊得甜润又鲜活。若想偷听这场闲谈,便去陕西吧。每一颗挂在枝头的果子,都是秋的“代言人”,裹着满肚子的心意等着说给你听。
往陕北去,延川的红枣正聊得热烈。二十万亩枣林在黄土坡上铺开,风一吹,枝头的红枣晃悠悠碰着彼此,像在说“今年的日头足,我甜得能流汁哩”。最显眼的是狗头枣,攥在手心沉甸甸的,核小肉厚。咬一口,脆生生的甜汁顺着指缝流。它准是在炫耀:“我可是能让陕北人藏进罐子里的宝贝。”民间说“一日三颗枣,百岁不显老”,这话倒成了红枣们的“口头禅”。
再往彬州走,梨香裹着古意飘过来,彬州梨正聊起老故事:“当年我可是稀罕物!”如今,它仍亮着黄澄澄的果皮,咬开是白玉般的果肉,甜脆里带着清爽,像是在说:“过了千年,我还是秋里最解腻的那口甜。”
关中平原的苹果,聊起天来满是“日光的味道”。洛川的苹果先开了口,红彤彤的脸蛋透着骄傲:“高海拔的日头晒足了,温差又帮我锁了糖。你咬一口,这口感是不是比蜜还鲜?”北宋诗人文同写秦地秋果“秋来放新实,照日垂万颗”,洛川苹果闻此准会接话:“说的就是我这般模样!”铜川的苹果则带着点“讲究”,慢悠悠道:“印台的地在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带,我糖分足、耐贮运,秋风吹过,香气能飘出二里地。”
再往南到鄠邑,秦岭的水润让葡萄满是灵秀。鄠邑葡萄晃着紫水晶似的身体,慢慢道:“周朝时我就长在离宫旁。三千年了,我还是老陕舌尖的‘古意担当’。”说着,它便散出点玫瑰香气,惹得人想凑近听更多。丹凤的葡萄则带着“酿酒世家”的自豪:“北纬33°的风,丹江河谷的水,把我养得糖分足,鲜食甜,酿酒更妙!”它准是在聊自己上百年的“酿酒史”,连话里都浸着醇香,让人想起“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意境。只是,这意境多了几分秦岭的清润。
眉县的猕猴桃,是这场“闲谈”里温柔的过渡。它圆润饱满,像是在说:“南有秦岭挡风,北有渭水滋养,我这果肉里藏着秋阳的甜和山水的鲜。”剥开皮,翠绿的果肉露出来,咬一口软糯清爽,汁水顺着嘴角流。它的话该是最实在的:“我不抢风头,就想给这秋的闲谈,添口软乎乎的甜。”
红枣聊陕北的厚土,苹果聊关中的日光,葡萄聊陕南的山水,猕猴桃聊秦岭的温润……人们总说秋天寂寥,可在陕西,秋是被果实聊热闹的。它们的闲谈,不是轻声细语,是咬一口就能尝到的甜,是闻一下就能醉的香,是伸手就能触碰的实在。
这个秋天,别只寻落叶与凉风,去陕西听果实聊天吧!去陕北枣林拾一颗“红枣缀枝红胜火”,听它聊黄土坡的岁月;去关中果园摘一枚“苹果垂枝甜似蜜”,听它聊日光的馈赠;去陕南葡架捋一串“紫葡映日香满襟”,听它聊秦岭的灵秀。
秋实满枝的陕西,早把最浓的秋意变成了果实们鲜活的闲谈,等着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来尝一口、听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