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芹
古北水镇,位于北京密云的古北口镇,背靠司马台长城,坐拥鸳鸯湖水库,是京郊罕见的山水城结合的村落,素有“北方小乌镇”之称。
几年前,我也曾游览过浙江水乡乌镇。不同的是,古北水镇及周边保存有精美的山地四合院,这也是老北京建筑风格的一大特色。
错落有致的四合院,加上满院满墙攀爬的红叶,如诗如画。无从考证这些古建筑的年代,有人说建于明清,小镇房屋的屋檐形状和檐顶所用琉璃瓦等,极似故宫和颐和园的建筑风格。这些似乎并不重要,只是在自己的一举手、一回眸间,就能遇见静好的阳光。
这里客栈众多,纳兰客栈、木兰客栈、镶红小院、静落茶舍等,名字都很有意境。客栈大多为二层,与乌镇不同的是,这些建筑多为砖石结构,这是北方的建筑特色,小镇也不例外。
那天,我在一家没有名号的小院前停下,只因灰色的门扉上,烙着一副斑驳的对联:庭清且吉,道泰而昌。字体虽然老旧,却清晰可见。不知当年小院里居住的是何等人家,想来,主人当是广博儒雅之人,虽生在浮世,却给心留得一方清幽,希望国泰民安,家道昌隆。
在喧嚣闹市待得久了,才会对这世外桃源般的所在情有独钟吧?一座座染坊里悬垂着花样繁多的棉布,醇厚浓香的味道自烧酒坊飘忽而出,高高架起的大戏台、古色古香的门楼让人浮想联翩,老字号的面馆总有着让人进去坐上一坐的吸引力……哪一处,不是烙印着时光的痕迹呢?
古旧的戏台前,似闻咿咿呀呀的戏音,穿越数百年光阴,在耳边回响。当年,坐在戏台下的看客,也早已不见踪迹,但他们坐过的长板凳还在,斑驳的漆面上,依然留存着岁月的余温。
说到来此处,岂能不去看看司马台长城。它以险、密、齐、巧、全五大特点著称于世。在司马台西侧的长城脚下,常年流淌着38摄氏度的温泉。令人称奇的是,与之相距几十米的东侧,却是冰冷刺骨的冷泉。此地奇景天成,当地人起名“鸳鸯泉”。
这段长城,当年有戚继光等大将驻守。在御敌楼上,他们曾经击退无数来犯入侵者,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这方水土,才能有今时今日的登高远望和悠悠思怀。
乘索道上司马台长城,在吊厢里,我拍下了长城脚下的万家灯火,而后,站在断壁残垣的古长城上,沉默良久。月凉如水,风从历史中吹来,吹过草木山水,吹过当年英勇奋战的士兵,吹过神州大地和日月星辰下的每一次仰望和每一声祈愿。
回来的路上,夜晚的小酒馆里亮着灯,小镇的山水、客栈,还有那些暖暖的记忆,都在古老的纺车上、在青砖碧瓦和火红的枫叶里,凝锁着光阴的故事,不曾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