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日报

打通融合发展堵点 推动城乡“双向奔赴”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06版:议政与建言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日,在张家口市郝家营乡现代农业设施园区,工作人员在观察西瓜长势。 本报记者 刘冉摄

□本报记者 刘冉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9月9日至10日,省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围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协商议政。

为提升议政成果的针对性,今年3月以来,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委员先后赴保定、邯郸、张家口等地,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调研,并与政府部门、企业和群众代表等深入交流,汇聚众智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出实招、献良策。

强产业,更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

坝上的九月,天高云阔。在张家口市郝家营乡现代设施农业园区,连片的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棚内嫩绿的蔬菜长势喜人,工人们正麻利地采摘装箱,准备发往北京新发地市场。

“这些水灵灵的蔬菜,早上长在张家口的农田里,晚上就被端上北京市民的餐桌。”园区负责人庞建民语气中带着自豪。

据了解,郝家营乡现代农业设施园区规划总面积1万亩,一期占地4167.4亩,由政府投资8310.15万元完善基础设施,企业配套1260万元建设智能温室,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

工厂化育苗生产区、小型西瓜绿色生产区、叶菜绿色生产区、果菜绿色生产区……庞建民告诉记者,园区主要种植麒麟西瓜和茼蒿、冰菜等错季果蔬,打造了“瓜坝坝”高寒西瓜品牌,2024年被北京市认定为“环京津蔬菜供应基地”。

省政协常委申书兴说,河北农业资源丰富,是北京“菜篮子”产品的重要供应地,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有利于更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力。吸收郝家营乡现代农业设施园区的成功经验,应深入推广“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农户参与”的共建模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真正实现“建一个园区、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产业振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申书兴建议,一方面要强化政策集成,整合财政、金融、土地等支持政策,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园区;另一方面要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同时,注重品牌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畅物流,构建共享共用互通的农村物流网络

“叮!”9月14日早6时,邯郸市邱县段寨村红薯基地工作人员刘艳霞的手机收到新订单提醒。她将产品快速打包好后,朝村口的“客货邮”公交专线候车亭走去。“以前跑镇上寄件得半小时,现在家门口就能发货,效率大大提升。”刘艳霞笑着说。

“客货邮”是农村客运、物流和邮政快递融合发展的一种模式,在破解农村物流运力不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在邱县,新能源公交车往来穿梭于城乡之间,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体系。

“路通了,车多了,物流才能更高效。”在邱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安刚毅指着智能调度大屏幕上的实时运行图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县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近800公里,217个行政村实现等级公路100%通达。

在省政协常委、邯郸市政协副主席曹淑霞看来,“客货邮”为城乡要素流动架起了一座便捷桥梁,让乡村全面振兴的“毛细血管”更加畅通。但在调研中,她也发现,目前我省部分偏远乡村仍存在物流基础设施覆盖不均、通行能力不足等问题,物流综合成本较高;部分区域因缺少冷链设施,蔬果运输损耗率过高;乡村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偏低,难以与城市供应链高效协同。

加快补齐短板,曹淑霞提出,应以县级共配中心为核心,拓展仓储、冷链、分拣“三位一体”功能;在苹果、梨等农产品主产区配套冷链设施,推动损耗率降至10%以下。同时,深化“客货邮”“快快合作”等多元融合模式,系统降低物流成本。

怎样进一步提升农村物流资源配置效率?委员们建议,搭建省级农村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打通快递企业流通数据、农业主体生产数据、电商平台销售数据,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探索“货运版滴滴”模式吸纳社会车辆,依托物流信息平台进行数字化调度,提升周转效率;通过大数据预测,精准适配农村物流需求,打通智慧物流“神经末梢”。

兴文化,重塑乡村社会活力、撬动文旅产业发展

“村超”有多火?前不久,2025“村超”全国赛河北赛区比赛在阜平县激情开赛,当天阜平县职教中心体育场涌进了3万多名观众。

为营造良好观赛体验,主办方在场外设置了100多个摊位的“村超”市集,展销保定特色小吃,提供儿童游乐设施,并设置保定冠军墙打卡区等多个互动场景。

阜平县百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晓敏对当时的场景记忆深刻:“比赛刚踢完半场,我们在‘村超’市集上就卖出了300多个驴肉火烧。”

“‘村超’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经济拉动力、产业带动力,举办河北赛区比赛,对保定发展赛事经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来说是难得的机遇。”省政协常委陈学民说,“村超”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资源向乡村延伸,可带动住宿、餐饮、文创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拓展村民的收入来源。

但在爆火的流量背后,委员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部分地区存在重赛事轻运营倾向,发展可持续性不强;多数农民仍停留在“当观众”“卖农货”等阶段,没有深度融入文旅产业链。

“将城市文化资源有序引入乡村并与本地民俗有机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基层文化软实力,也有助于增强乡村社区的文化认同与内在凝聚力。”陈学民认为,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应因地制宜推进文化资源下沉,撬动文旅产业发展。

委员们建议,进一步推进“赛事+文旅”“演艺+文旅”“非遗+文旅”等深度融合,鼓励各地结合地域特点举办“村晚”“村超”等活动,激活乡村文化消费市场,为当地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培育专业化的“乡村运营师”队伍,积极引入文旅企业、高校和专业机构等,围绕规范服务、内容创作、品牌推广等对农民开展系统培训,助力其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通过繁荣乡村文化产业搭建城乡融合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