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玫
入秋已有些时日,天气却偶有炎热。不过细心的人会觉察,那午时的太阳光线到底少了几分狠劲,早晚的风也略带凉意,掠过皮肤时,叫人想起井水的清冽。
田间的景象几乎一天一变。我站在地头,看无人机从田地上空平稳掠过,均匀喷洒生物制剂。这场景若让爷爷看见,他一定拄着锄头啧啧称奇。他们那一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全靠一双手劳作。而现在我虽然也下地,却多了许多他从未见过的新装备。
刚回乡那会儿,我和父亲在玉米地里套种豆子。他忽然直起腰,开口说道:“要是觉得委屈,不用硬扛。城里住惯了,回去也没什么。”他又弯腰从一片玉米叶上捏起一只小虫子,说:“你爷爷的话,听听就好,别当成枷锁。”在父亲和乡亲们看来,我读研拼命学知识,就是为了远离山村,到大城市里发展,而重回家乡土里刨食是违背常理的。
我望着父亲不再挺拔的背影,心中了然。原来他一直以为,我是为尽孝道才勉强留下的。
我蹲下身去,抓起一把土,任它从指缝间滑落。“是爷爷的话点醒了我:人总得先扎稳根,才能开花结果。”父亲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抬手拍了拍我的肩,那一拍,胜过千言万语。
之后那些日子,我陆续租下村里不少撂荒的地。和爷爷那时不同,我不再只靠经验种地。我在平板电脑上规划每一块地的轮作,用土壤检测仪分析成分,按数据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系统按需供水,省水又促产。
邻居王大爷常来地头转悠,看我摆弄这些新机器,总摇头咂嘴:“你爷爷那时候哪见过这些稀奇东西啊!他那锄头、镰刀都磨得锃亮。”
我笑着答:“时代不一样了。爷爷靠的是经验和力气,我们这一代,得靠科技和机械。”
不过,有些东西始终没变。每天清早,我仍徒步巡视每一块地,用手摸土壤的湿度,用眼睛看庄稼的长势——科技再发达,也替代不了这种跟土地的直接照面。我慢慢读懂,爷爷那代人的经验里,藏着的其实是智慧。
父亲起初对这些新东西不以为意,可见到收获时的成效,也很开心。“你爷爷要是看到这些,不知会说什么。”有一天父亲突然开口,眼睛望着租来的正在作业的玉米收割机,像是在默默计算着它能抵得过多少个整劳力。
一场大雨过后,父亲说种地终究是靠天吃饭,人再能也拗不过天。
我放下土壤检测仪,认真对他说:“爹,科技不是要拗过天,是要更好地顺应自然。爷爷会看云识天气,我们有天气预报;爷爷懂观土辨肥力,我们有检测仪。本质上,我们都是在做同一件事——听懂土地想说什么。”
那天夕阳西下,我在心中轻声告诉爷爷:“您看,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只是方法不一样了。您放心,孙儿不会辜负这土地,也不会辜负这个时代。”
晚风吹过,小草轻轻摇曳,像是回应。天地之间,新技术与老传统就这样奇妙地交融,共同孕育着新的希望。
土地从不辜负真心待它的人。这道理,爷爷懂,父亲懂,如今我也正用我的方式慢慢懂得。
秋意渐浓,收获的日子又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