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蓝天白云下的邯郸园博园绿树成荫、水波荡漾。数年前,这里还是堆满钢渣废料的工业废弃地,如今已成为复兴区生态修复样板、市民休闲娱乐打卡地。聂长青摄
8月8日,游客在中国磁州窑·丝路长歌主题文化广场游玩。峰峰矿区将裸露山体治理与磁州窑文化相结合,打造了该广场。广场主体为磁州窑主题山体雕塑,长616米,平均高度25米,展示了磁州窑的发展历程。 李 栋摄
□陈 正 蒿文祥
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为全市生态资源“明码标价”;在全省率先推出绿色账户,发放贷款超100亿元;推行排污权交易“不见面”审核,助力企业通过排污权市场化交易降成本、增效益……近年来,邯郸创新机制“绿”里掘金,出台系列改革举措,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推进绿色发展中培育壮大新动能。
全域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今年8月,邯郸市生态环境局推出第一批全域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有物质供给类、文化服务类、调节服务类3大类别40项生态产品,既包括农业、林业等有形生态产品,也涵盖固碳释氧、水源涵养等各种调节功能所产生的无形产品。
针对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去年,邯郸作为全省首个全域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工业城市,开展全市生态系统生态总值核算,建立核算—开发—交易框架,为绿水青山“明码标价”,打造可变现的生态产品。
为引导更多地区成为生态价值创造者和受益者,去年,邯郸精选推出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复兴区老工业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涉县道地药材特色农业碳汇开发入选,为工业城市“两山”转化路径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复兴区工业企业众多,以河钢集团邯钢公司为龙头的钢铁企业曾辐射带动全区工业蓬勃发展,但高耗能、高污染也给绿色转型带来巨大压力。近年来,该区压减过剩产能、整治“散乱污”企业、开展国土绿化、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生态环境全面修复,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现生态示范创建新突破。
近年来,涉县积极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道地中药材生产县,“涉县柴胡”“涉县连翘”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目前,该县正在开展林业碳汇和河北省碳减排产品开发潜力评估,与北京绿色交易所合作,推进林业碳汇实现价值转化。
创建绿色账户打通企业“绿变金”通道
8月27日,技术人员加紧调试邯郸市减污降碳大数据管理平台,该平台预计9月底投入使用。平台收集邯郸在线监测等数据4.29亿条,通过人工智能联动系统数据,提升非现场监管水平,还设置了绿色账户模块,这在全省是首例。
“该平台搭建起监测核算—信息披露—金融对接—项目管理—信息集成一体化服务网络,通过企业绿色资产、绿色绩效等绿色账户数据,金融机构可以有针对性地推出金融信贷产品,有效破解数据孤岛、信息不对称等制约绿色金融发展的难题。”邯郸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潘正道介绍。
为突破环境资源要素难以用于抵押增信的制约,邯郸出台《生态环境领域促进投融资实施方案》《关于促进绿色金融精准有效服务的十四条措施》,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态环境领域投融资促进机制,以绿色资产为基数、绿色绩效为杠杆系数,计算企业绿色账户总值,成为银行给企业授信的重要依据,打通企业绿色价值变现的通道。
据介绍,绿色账户包括绿色资产和绿色绩效两部分。绿色资产是对企业排污权、碳排放权、可再生资源、生态产品等可变现的资产价值进行评估。绿色绩效是对污染物排放水平、碳排放水平、能源清洁利用、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环保绩效评级等绿色行为进行评估。二者综合形成企业绿色发展水平的精准“画像”。
去年,邯郸试点完成钢铁、焦化、炭素3个典型行业绿色账户创建,评估形成绿色资产111.8亿元。今年,该市计划完成4000余家企业绿色账户创建,实现污染物和碳排放重点行业企业全覆盖。
据介绍,绿色账户为主动提升环保绩效的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截至目前,该市金融机构参考绿色账户、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评价结果等数据,向9家企业授信130余亿元,发放贷款超100亿元。
推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排污权交易‘不见面’审核真是省心又省力。”8月27日,晨光生物科技集团邯郸有限公司环保经理王利刚介绍,通过新的审核模式,该公司今年新上的天然营养健康产品生产项目走了绿色通道,免审核直接进行了排污权交易。
晨光生物科技集团邯郸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销售天然营养健康产品的企业,番茄红素、叶黄素等软胶囊年生产能力达15亿粒,出货量居国内前列。为满足市场需求,今年,该公司新建天然营养健康产品生产线,通过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从河北祥盛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河北英飞昇保温材料有限公司购买了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排放指标。因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污权合计小于1吨,企业通过绿色通道免审核交易。
近年来,邯郸推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运用市场化手段控制污染排放总量,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减流程、优服务、拓渠道为核心,今年6月,邯郸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关于强化服务意识推进排污权交易工作的通知》,推出系列举措优化营商环境,让排污权交易快速、便捷、高效,为企业发展提供绿色动能。
在简化审核流程上,该市推行“不见面”审核模式,交易主体通过专用邮箱提交电子资料即可完成审核,取消县级初审环节,直接由市级部门审核,缩短办理时限。对陶瓷制品制造、家具制造业等纳入全市优化环评分类试点的15个行业,降低材料提交门槛。为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污权合计小于1吨的项目开设绿色通道,免予审核直接交易。
在交易方式优化上,交易公告期满未成交可自动延续,允许买卖双方直接发布排污权种类及挂牌价格(不低于基准价),实现快速交易。增设工序信息板块,指导企业梳理排污权并开展入市交易。探索排污权租赁和跨区域交易等新模式,解决企业短期排放需求及总量指标少难题。
自今年6月排污权交易“不见面”审核推行以来,该市已有29个项目通过“不见面”审核完成排污权交易,13个项目通过绿色通道免予审核直接交易。今年上半年,53个项目通过二级市场交易取得排污权,交易金额799.36万元,排污权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均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