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日报

一句承诺,照顾失明小叔子67年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08版:文明河北       上一篇    下一篇

9月9日,张桂琴(右)给小叔子端水。 本报见习记者 屈玉琪摄

□本报记者 高 珊 见习记者 屈玉琪

“凤海,喝点水吧。早上想吃啥,我去做。”

9月9日一早,85岁的张桂琴像往常一样,端了一碗温水,递到74岁的小叔子孙凤海手中,并轻声叮嘱他:“慢慢喝,别着急。”

“我先天失明,从嫂子进门的第一天起,我的吃喝多是嫂子操心。”提起嫂子张桂琴,孙凤海有说不完的好。

张桂琴是沧州市沧县刘家庙乡范家圈村村民,她悉心照料失明小叔子67年,在四邻八乡传为美谈。不久前,张桂琴入选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

嫁进孙家后,张桂琴见到了7岁的小叔子。看着这个双目失明、又瘦又小的男孩,张桂琴忍不住生出了同情、怜爱之心。

“有一次,全家一起吃饭,凤海不小心碰翻了碗筷,公公拿起筷子使劲抽了他手背一下。”张桂琴说起几十年前的事情,仿佛历历在目,当时看着小叔子手足无措的样子,她觉得很心疼。

孙凤海8岁的时候,有人让他到外面学说书。那时,学门手艺是残疾人生活的指望。可一想到孩子年幼眼盲,外出学艺要受苦遭罪,婆婆就忍不住抱着孙凤海抹眼泪,哭声揪得张桂琴心里疼。

“娘,别哭了,咱不让凤海去了,将来我养他。”看着母子俩哭作一团的模样,张桂琴对婆婆许下承诺。

这一句“我养他”,张桂琴用了一生来兑现。

从那天起,张桂琴的生活便多了一份责任。早上,她给孙凤海打好洗脸水,喊他起床,再把肥皂、毛巾一一摆好,位置固定。她知道,失明的小叔子全靠“摸”来熟悉环境,一点偏差都可能让他不安。洗漱完,她又牵着他的手,来到西屋灶台边,把饭碗、菜碗并排放好,再把他的手引到碗边,叮嘱他好好吃饭。

即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她也从没有亏待过他。坐月子时,婆婆给她煮三个鸡蛋,她悄悄分一个给孙凤海。“只要有我一口,就不能饿着他。”这是张桂琴常挂在嘴边的话。

照顾失明的人,不仅要操心衣食,还要顾及情绪。年轻时的孙凤海常因眼盲的不便,发小脾气。张桂琴从不责备他,只是静静地陪在一旁,等他情绪平复了,再轻声安慰:“咱不着急,有啥事儿跟嫂子说。”

久而久之,孙凤海的脾气渐渐平和,遇到不开心的事,也愿意跟嫂子念叨念叨。

2005年,张桂琴的丈夫孙凤明去世了。放下悲伤,她依然像从前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小叔子的生活起居。

如今的孙凤海,衣着整洁,听到家里来人说话,也会笑着搭话。闲暇时,他常捧着收音机听戏,日子过得安稳又舒心——这收音机,已是张桂琴给他换的第30个了。

多年来张桂琴对孙凤海的悉心照料,就像一颗“诚信孝亲”的种子,在孙家生根发芽。

前段时间孙凤海中风,张桂琴的小儿子孙国祥二话不说,放下手里的活,打车带他去沧县的医院看病,医生说可以吃药在家休养。孙国祥不放心,等老人吃完药又带着去了一趟,听到医生说“没事了”才安心。

随着年岁渐长,儿女们心疼张桂琴,多次提出让她和孙凤海搬过来一起住。可张桂琴却摇了摇头:“老屋的陈设他都熟,能自己摸索着溜达,换了新环境,他该不适应了。”

儿女们拗不过她,只能多往老屋跑,做点好吃的、买些水果零食,都第一时间送过来。

“有人问我们,万一将来婆婆照顾不了小叔了咋办?”张桂琴的小儿媳赵淑静说:“还有我们呢!我们会好好照顾,让他们安享晚年,绝不让叔叔受委屈。”

采访过程中,张桂琴多次说起儿女们的孝顺。赵淑静说:“娘对叔叔好,我们做晚辈的,自然要跟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