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日报

体验科技之美 沐浴创新之光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08版:文体       上一篇    下一篇

9月13日,首个全国科普月河北主场活动在雄安新区启幕。9月14日,在活动分会场,小朋友在中医药体验课上,学习中药材加工技艺。 省科协供图

老科学家讲座一经推出即“秒光”,省科技馆举办“开学第一课”吸粉近千人……今年9月,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河北以多种形式开展多场科普活动,在全省刮起了一股“科普风”。

科普活动是一种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阐释科学原理、解读自然现象、传播技术知识的活动形式。它核心特征在于兼具严谨的科学性与良好的公众可接受性,旨在破除知识壁垒,让科学知识更广泛地触达大众。

“科普很容易,但也很难。”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普工作就在人们的身边,大家也习以为常。但要实现科普工作“叫好又叫座”,既赢得“流量”,又取得教育效果,却不容易。今年,全国科普月,河北在科普形式和内容上,作了一些新探索。

种下科学的种子

9月1日,河北省科技馆西广场,一场“科学欢乐汇”活动正在举办。

省科技馆辅导员吴优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走上舞台,只见她手里拿着一个桶,轻轻敲击,空气炮发射出震撼的“烟圈”,并精准击倒目标。

当空气大炮喷射出环状烟雾,瞬间引发全场欢呼。

“科学原来这么有意思”“看完也想当科学家”,孩子们的心声背后,是一颗颗好奇的种子在生根发芽。

创新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技术的推广都离不开全社会科学素养的提升。省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有责任把新知识和新技能传播给更多人,让广大群众受益,为创新聚力。

河北科教资源富集,近年来,河北不断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突出科普能力建设、优化科普资源供给、深挖科普资源潜力,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风尚,为创新驱动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立足新时代,响应新需求。围绕“强科普之翼”,全国科普月期间,省科协广泛动员各类科普主体,汇聚优质资源和品牌,开展各类科普活动。

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河北首场活动上,一辆白色“科普大篷车”也来到了省科技馆西广场。

“变幻的风景”“窥视无穷”……30多件声、光、电、磁、力互动展品从车厢被抬下,整齐地摆放在广场上。

不一会儿,新奇的科技展品便成了广场上的“人气王”。

“戴上眼镜看电影,就像自己在翱翔,感觉很神奇。”观看3D电影给石家庄市建业小学的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孩子很渴望科普,对科学知识的需求也很迫切,但很多学校虽然开设了科学课,却没有专职老师,也缺少实验条件。”邯郸科普大篷车团队负责人胡斌斌说,今天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说不定未来就会茁壮成长。

2024年,全省18辆科普大篷车巡展行程20393公里,开展活动699次,受众达25.7万人次。

“从最初只有科普展品,到增设科学课、科学实验,再到设计不同的主题展览等,我省科普大篷车团队的科普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将进一步扩大科普大篷车覆盖面,点燃更多孩子的科学梦想。

全国科普月期间,不少学校将AI机器人、科技创新、航空航天等元素融入课堂,开启了科技感拉满的“开学第一课”。

廊坊市青少年宫、廊坊市广阳区全民阅读促进会走进廊坊市第十小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无人机的飞行原理,追溯其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的技术演进之路,全景展示在智慧农业、应急救援、生态监测、智慧城市等领域的硬核实力;张家口市机器人协会走进宣化区幼儿园,为学生们带来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的机器人,在老师耐心指导下,孩子们逐渐掌握操作技巧,成功让机器人前进、后退、转弯,亲身体验科技带来的乐趣与魅力……

“我们将围绕‘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鼓励各地深入开展各类科普系列活动,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在全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说。

科普向基层向乡村下沉

9月1日,在承德县石灰窑乡药王庙村穆勒四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场科学冀益科技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正在举办,现场来了40多位食用菌种植大户及合作社负责人。

从品种选择的“入门关”,到栽培料配制的“比例经”,从接种环节的“无菌诀”,到菌棒培养的“温湿度密码”,再到出菇期管理的“细节点”、转潮养菌的“恢复技巧”,各个关键技术细节,河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木耳岗位团队成员、承德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王民乐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其中,他针对食用菌种植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子实体畸形问题进行的分析,戳中了不少人的“心病”。

“我家菇棚里的香菇为何盖儿特别瘦小,菇柄却很肥大?”

“我家香菇没长大就开伞了,咋回事?”

…………

多位农户纷纷举手提问,王民乐从光照不均匀、通风不足,到营养失衡、温度不当,逐条给大家分析原因。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困惑被解开,技术水平也得到提升。

“实现科学普及的全面价值,归根到底在于促进全民共享,努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省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河北省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同时,科普事业也在不断向基层向乡村下沉。

一处院落,几间平房,曲周科技小院也是个开放的“科技馆”。

从2009年至今,科技小院已经坚持了15年。大门天天开着,村民有事就进来,有时拿着苗:“老师,你看看这苗儿,是有啥问题?”有时抓只鸡:“专家,这鸡不吃食,咋弄嘛?”

问题五花八门,科技小院的学生们不仅口头解答,还要演示给大叔大妈看,和他们商量着解决问题。

科技小院进驻以来,曲周县农民知识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小院学生曹国鑫还将科技小院的模式、研究成果、服务故事写成文章,在《自然》杂志发表。

搭建科普惠民“连心桥”,省科协联合中国粮油学会、蔚县人民政府举办“爱粮节粮 从我做起”科普活动,深入讲解全谷物的营养成分、健康益处以及在日常饮食中的应用等内容,与会者对全谷物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保定市高阳县科协在社区、菜市场和颛顼公园南门开展健康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居民养成“三减”(减盐、减油、减糖)和“三健”(健口腔、健体重、健骨骼)的健康习惯……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等一系列务实举措,让活动更加深入基层,不断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强化农业技术支撑、改善基层医疗条件,进一步促进乡村繁荣,增进农民福祉。”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说。

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日趋完善

据省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全国科普月河北系列活动坚持统筹协同,树立大科普理念,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

9月13日,首个全国科普月河北主场活动暨首届雄安健康大会在雄安国际酒店启幕。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工作者、科普爱好者、基层医务工作者及行业代表参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为大会发来贺信。他在信中说:“健康科普是从专业到百姓最重要的一环,是公众从‘被动治病’转向‘主动健康’的关键钥匙。雄安新区正在探索的‘以健康传播为引擎,以主动健康为落点’的人类未来城市发展新模式,意义重大。”

本次活动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旨在打造一场融合未来感、科技感与实践感的科普盛会。活动采用“1+7+N”基本框架,即1个主场活动、7类主场系列主题活动和N场专项活动,宣传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推动科普资源下沉基层、惠及民生,打造健康科普新范式,助力雄安新区科普示范高地建设。

启动仪式上,“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雄安中心”“健康中国传播大厦——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心”等多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项目依次揭牌。

大会还迎来了《窗外是蓝星》科普电影公益放映发布环节。该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机构出品,雄安新区计划组织超1万人次走进影院,沉浸式体验这场科学与视觉交融的科普盛宴。

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詹启敏带领9位科普工作者、行业代表,会同大屏同步呈现的39位院士,共同发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传播时代健康强音》联合倡议,呼吁全社会延续“治未病”古训、践行现代健康理念。

在健康科普院士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詹启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及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医生徐文斌四位行业权威专家,围绕百姓关心的健康话题,结合健康科普与科技应用展开了深入分享。

“近年来,省科协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科普工作,发挥好河北省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机制作用,通过探索科普基金、科普奖项、联合公益行动等新措施,组织各级科协、学会积极打造地方行业社会化科普平台,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日趋完善。”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说。

大会还设置了未来科技与生态融合展览,展示智慧城市、绿色低碳、白洋淀治理等领域的科技成果;科学表演与科技展演带来机器人乐队,让观众沉浸式体验科技魅力;科技体验活动开设AI编程营,组织“零碳建筑”参观、白洋淀生态行,兼顾趣味性与实践性。

以全国科普月活动为契机,河北的科普工作不断创新形式、深挖潜力,向着常态化长效化方向扎实迈进。

全国科普月活动期间,除雄安主场活动外,一批社会化科普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同步展开。

省科技馆推出新展之余,集全馆之力,联合社会力量,打造“科学欢乐汇”活动品牌。各省级学会也发挥学科、专家资源优势,开展前沿科普报告会和群众性科普活动。省测绘学会举办测绘大讲堂,省环境科学学会开展环境与健康素养提升科普活动。

“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全省整合力量、共享资源、创新形式,以资源‘大荟萃’推动全民‘大科普’。”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说,首个全国科普月,河北系列活动既聚焦前沿科技,又贴近民生所需,为公众送上一场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的科普盛宴。(王立娜、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