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县法院创新“三心工作法”破解积案
日期:09-11
“这笔等了28年的账,终于清了!”当最后一笔执行款到账的提示音响起时,申请执行人罗某的哽咽声回荡在兴隆县人民法院的调解室里。
时间回溯至1997年。同村村民间的承包合同纠纷经兴隆县法院判决,被告朱某某、田某某等23人需返还原告罗某13万余元。然而,被执行人“法不责众”的群体抗法心态,叠加时空变迁导致的线索断层,使案件执行陷入僵局。28年间,执行干警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案卷始终未能尘封。
2025年4月,兴隆县法院启动积案清理专项行动,此案再度被提上日程。面对“人难找、财难寻、协助难”的乡村执行困境,该如何破局?
以耐心破信息壁垒。执行干警十余次往返公安机关,依托户籍信息系统逐人核验身份;持续更新被执行人信息库,确保执行对象身份准确、线索清晰。
以细心寻化解路径。联合当地村委会召开专题座谈会,共商解决路径;开展逐户实地走访,全面摸排被执行人的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履行能力及实际困难,并评估执行风险,为因案施策、分类处理提供充分依据。
?以同理心促案结事了。采用“背对背”调解等方式,既向被执行人阐明拒执后果,又向申请人说明部分家庭的特殊困难,增进理解,寻求和解可能。
最终,在执行干警的不懈努力下,23名被执行人全部主动履行义务。
该案成为“如我在执”理念的生动实践——兴隆县法院正以此案为蓝本,在全县推广“基层执行联络人”机制,构建“法院主导、村镇协同、群众参与”的治理新格局。
执行在路上,责任在脚下。数据显示,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兴隆县法院共执结复杂案件54件,拘传被执行人16人次,拘留被执行人7人次,执行到位金额112.76万元。
兴隆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徐吉表示:“执行路上没有休止符,我们要让每份判决都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正义。”(曲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