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滦区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基本恢复
日期:09-10
本报讯(记者陈宝云)9月7日,随着清淤消杀工作基本完成,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基本恢复,双滦区灾后重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区上下正凝心聚力重建美好家园。
7月28日,承德市双滦区遭遇1958年以来最大洪峰过境,全区7个镇街30个村居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30.7亿元。灾情发生后,双滦区迅速成立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任双指挥长的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救援安置等14个工作专班,每天会商情况,扎实推动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同时,建立领导包联机制,明确25名处级领导、58个区直部门、21个企业,包联受灾较严重的25个村居,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统一调配资源,集中力量解决堵点难点问题。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镇干部包联户制度,组织全体镇干部下沉一线,全面摸排灾情、精准统计损失。
洪水退去,全区立即投入基础设施抢修工作。集中力量对受损的田间道路进行清淤抢修,重点打通通往农业设施大棚的主要干道和生产便道。广泛发动党员群众参与道路清障工作,目前主要生产道路已恢复通行。聚焦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住房、饮水、用电等问题,组织开展“保住房安全、保饮水供应、保电力畅通”等攻坚行动,确保群众生活需要。
在滦河镇东园子村,村内桑蚕生产已基本恢复,首批灾后桑蚕产品已顺利产出。东园子村和西南营村已开启第二轮规模化养蚕,两村投放优质蚕种6万只,统一提供技术指导、规范饲养管理流程。西南营村在巩固传统养蚕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产业链延伸,创新性开展桑黄培育养殖。在培育大棚里,5000个菌棒排列整齐,一根根菌棒上金黄色的桑黄正茁壮成长。
陈栅子镇和偏桥子镇组织受灾较轻、恢复能力较强的种植户率先开展生产,抢抓农时进行大棚修复和育苗工作,目前已完成首批草莓和蔬菜育苗。同时,充分发挥种植大户和技术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建立技术交流机制,由种植大户分享灾后生产经验,现场示范大棚修复、土壤处理等技术要点,帮助群众尽快恢复生产。
落实助企帮扶措施,深入103家受灾企业了解情况,解决用水、用电、排污等问题96个,主要工业企业已全部复产复工。针对部分企业的涉税诉求,双滦区税务局建立专项台账,实行清单管理、对号销账,安排“税务管家”提供全流程跟踪服务,确保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等各项支持政策精准直达、应享尽享,全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恢复生产秩序。
成立63支环境消杀队伍,对受灾农户、垃圾场站、公厕、市场等进行消杀,保障过水村居及时消杀到位。开展防疫知识宣传,增强群众自我防护意识,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认真做好受灾群众心理疏导工作,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干预服务。加强对饮用水源的监测和检测,确保群众饮水安全,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围绕提升防灾能力、保障民生底线,全区梳理谋划灾后重建项目67个,总投资66.65亿元。目前已完成可研批复25个,总投资24.45亿元;已达到初设条件20个,总投资4.98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升双滦区的防灾减灾能力,为未来应对自然灾害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