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日报

救死扶伤显大爱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24版:胜利·英雄赞歌       上一篇    下一篇

白求恩。本报资料片

柯棣华。本报资料片

傅莱(右)。本报资料片

本报记者 姜艳 李冬云

千千万万中国勇士的鲜血,浸染了世界反法西斯前线高扬的战旗。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丰碑上,也永远镌刻着一个又一个国际主义战士的英名。

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印度医生柯棣华、奥地利医生傅莱……抗战爆发后,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与中国的勇士并肩战斗。他们以超越国界的大爱,在无情的战火中救死扶伤,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白求恩

哪里有伤员就到哪里去

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白求恩墓前,一座白求恩全身汉白玉雕像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

“在燕赵大地这片红色沃土上,白求恩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舍生忘死,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河北省白求恩精神研究会会长杜丽荣介绍,白求恩在中国战斗生活了22个月,其中在河北达14个月,足迹遍及平山、灵寿、唐县、阜平、涞源、易县、顺平等地。

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人,世界著名胸外科医生。1938年1月,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他率领加美援华医疗队到中国支援抗战。在延安,他郑重地把加拿大共产党的证书交给毛泽东,要求到前线去。同年6月,白求恩到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担任军区卫生顾问。

到达根据地的第二天,他就去了后方医院,在那儿视察了一周,往返百余里检查了散住在山区农村的520多名伤员。在之后的一个月中,他奔忙于各地,先后为147名伤员成功实施手术。除去在路上以及吃饭、睡觉的时间,他平均每天做5例手术。

1939年初,贺龙率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主力从晋西北挺进冀中。为保障一二〇师和冀中部队协同作战,聂荣臻命令白求恩率医疗队跟随贺龙一起行动。短短4个月里,白求恩在冀中行程750公里,做手术300余次。

在晋察冀根据地,白求恩不畏艰苦的生活环境,奔走在崇山峻岭,出入于枪林弹雨。他开展巡回医疗、战地救护,编写教材、讲课授技,组建模范医院,创办卫生学校,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卓越的医疗技术,满腔热忱地为抗日军民服务。

白求恩生前经常提到两句话:一句是“对抢救伤员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另有一句是“哪里有伤员就到哪里去”。他把伤病员看得比亲人还要亲,曾三次为伤员输血,并亲自为重伤员操办伙食、喂饭、端大小便,将衣服、被褥让给他们。

白求恩曾4次带领医疗队到火线工作。1938年11月底,参加广灵公路伏击战时,他将手术站设在离火线仅12里的地方。他不顾附近炮弹爆炸,专心致志,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做了71台手术。在1939年4月的齐会战斗中,白求恩又把手术室设在离战场3公里的一座庙里,持续工作69个小时,给115名伤员做了手术。

在白求恩纪念馆内,有一张白求恩在小庙中做手术的照片。照片中的他弯着腰,正在聚精会神地为一个腹部受了重伤的战士做手术。这个小庙就坐落在涞源县孙家庄村,这是白求恩最后战斗的地方。

1939年10月,在摩天岭前线抢救伤员时,白求恩在手术中不小心划破左手中指。后来给一个外科感染伤员做手术时,不幸感染,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凌晨,在唐县黄石口村逝世,终年49岁。

杜丽荣说,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高度赞扬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称赞白求恩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白求恩这种精神从许多方面可以表现出来。尤其他的遗嘱,令许多人潸然泪下。

在病情危重之际,白求恩给聂荣臻写了一封信:“今天我感觉非常不好,也许我会和你永别了……两张行军床、两双皮鞋,你和聂夫人留用吧。骑马的马靴、马裤给冀中区的吕司令员……医学的书籍和小闹钟给卫生学校。给我的小鬼和马夫每人一床毯子,并给小鬼一双日本皮鞋……”

白求恩逝世后,葬在中华大地上。他的精神也永远留在了这里。

柯棣华

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

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还安葬着一名外国医生。他是印度人,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就是毛泽东盛赞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援助中国抗战的柯棣华大夫。

柯棣华,1910年出生在印度。1938年6月,柯棣华和印度其他5位医生组成赴华医疗队。1939年2月10日,医疗队到达延安。

“为了表达援华的决心,他将原名柯棣尼斯改为柯棣华。从此,柯棣华的名字便与中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阎丽介绍。

1939年9月,日军加紧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在战争最为残酷的形势下,柯棣华坚决要求到前线去。从11月4日起,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出入枪林弹雨之中,走遍了晋东南、冀西、冀南、冀中等地,数次穿越敌人的封锁线。

1940年8月,柯棣华来到唐县葛公村的晋察冀卫生学校。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后,柯棣华奉军区司令部之命,前往军区南线,负责阵地救护工作。在一次为期13天的战斗中,柯棣华医疗队将手术室设在离火线很近的地方,废寝忘食地抢救伤员,共接收了800余名伤病员,其中施行手术的伤病员达558人。

聂荣臻对柯棣华有个很高的评价:“他不顾个人安危,将手术站设立在离前线的最近处。在一次战斗中,他为了抢救伤员,三天三夜未曾休息。以忘我的精神为伤病员服务,柯棣华大夫是个突出的典型。”

1941年1月,柯棣华正式参加八路军,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兼任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他全力抢救伤员,并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以摸索方法治疗当时在边区流行的传染病。

“在晋察冀的两年多时间里,柯棣华始终以白求恩为榜样,工作上极其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其热忱。”阎丽说。

柯棣华不仅从事医疗工作,还从事教学训练、编写讲义,担负着行政和政治工作。在日军向根据地残酷“扫荡”的情况下,柯棣华经常沿着山谷峻岭,一边作战,一边护理伤病员,以惊人的毅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一切艰险。

1942年7月,柯棣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柯棣华曾在1940年8月患上绦虫病,并在1941年6月转成癫痫,但他仍忘我地工作。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的癫痫病再次发作,在唐县葛公村逝世。

柯棣华逝世后,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挽联:“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

傅莱

从来没把自己当成过外国人

在唐县晋察冀烈士陵园的傅莱之墓,傅莱的半身汉白玉雕像静静伫立,两侧镌刻着一副对联:“辗转万里投身中国革命事业 奉献一生弘扬国际主义精神”。

“这位‘洋大夫’的足迹遍及晋察冀边区的山山水水。”阎丽介绍,在中国的65年里,傅莱不但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也参与和见证了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曾被称为“活着的白求恩”。

傅莱,1920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7岁秘密加入奥地利共产党。1938年底,为躲避纳粹的追捕,他踏上了驶往中国的客轮。不久,他在地下党和游击队的护送下来到晋察冀根据地。

傅莱原名理查德·施泰因,傅莱这个名字是聂荣臻根据他名字的德文发音取的,并说:“你是追求自由找到八路军的,叫这个名字很好(傅莱是德语自由的谐音)。你有医学方面的特长,先到八路军的白求恩卫生学校去当老师吧!”

傅莱非常喜欢这个名字,终其一生都在使用。对继续从事医学工作的安排他非常愿意,不久,他便拿着聂荣臻亲笔签署的任命书来到白求恩卫生学校。

这个学校当时位于唐县葛公村。在执教期间,傅莱付出了几倍于别人的努力。1942年至1943年,由于日军的严密封锁和残酷“扫荡”,边区军民的生活陷入严重困难之中。在艰苦的生活和残酷战斗环境中,傅莱仍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战斗在前线,一边教学,一边参加战地救护和部队卫生工作。

在1943年的一次日军“扫荡”中,许多伤病员被日军炮弹炸起来的土石埋住,大家急忙抢救。傅莱没有工具,就拼命用双手挖。手上的皮都烂了,血肉模糊,但他没吭一声。

1943年,晋察冀根据地流行麻疹和疟疾,傅莱结合自己的传染病知识,并虚心向老中医学习,形成一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用针灸治疗疟疾,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经过他的推广,许多群众和战士都学会了用缝衣针针灸治疗。

在经受了各种考验后,1944年,傅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4年,傅莱从晋察冀调到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开展教学和医疗工作。1945年初,傅莱带领两位助手,自己动手开始研制青霉素。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他们开发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粗制青霉素。这对于缓解我军用药困难,尤其是对于减轻战士外伤感染发挥了巨大作用。

1945年抗战胜利后,许多支援中国抗战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先后离开中国,但傅莱放弃了回国计划,决定留在仍需要他的中国。

“虽然有着标准的西方人长相,但在傅莱心中,从来没把自己当成过外国人。”阎丽说,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傅莱积极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完成了从一位国际友人到中国人的转变。

2004年11月16日,傅莱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遵照他的遗嘱,傅莱被安葬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唐县。

相关

他们,投身于中国人民的正义之战

中国抗战,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但它又不仅仅是孤立的两个国家间的对决。白求恩、柯棣华、林迈可……苏蒙联军、朝鲜义勇军、美国飞虎队……我们忘不了那一串串生动的名字。甚至许多日军士兵,在战场上主动投诚,成立“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投身于中国人民的正义之战。

在张家口野狐岭的苏蒙烈士陵园内,埋葬着60名苏蒙联军烈士的遗骨。1945年8月8日和10日,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相继对日宣战,组成苏蒙联军,向张家口方向实施“独立的袭击式战役”。8月中旬,由苏军普列耶夫上将指挥的苏蒙联军混合骑兵机械化集群之右翼部队约万人,进入张北县城,炮击日军狼窝沟坝头一线阵地。苏蒙联军以轻型坦克、摩托车部队从正面发起大规模进攻,突破日军黄花坪、老北台口阵地。之后,联军再次发起进攻,直冲入黑风口东侧山岳地带,突破日军阵地,日军向张家口逃窜。此役苏蒙联军共毙、伤、俘日军860余人。苏蒙联军方面有54名苏联红军和6名蒙古人民军战士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张北人民为烈士修建了墓地和纪念碑。

在涉县有一座朝鲜义勇军纪念馆,展示了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的故事。朝鲜义勇军是朝鲜革命志士在中国建立的一支抗日队伍,其前身是1938年10月在武汉成立的朝鲜义勇队。1940年底,朝鲜义勇队分别组成华北支队、华中支队和华南支队,先后开赴敌后战场进行抗日活动。其中,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活跃在太行山,他们创办了朝鲜青年联合会,与八路军和太行山区人民共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斗争。仅在1941年至1945年,他们就参战40余次,有20多名同志为此献出了生命,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一曲国际主义的悲壮战歌。

在抗日战争中,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在华日人反战同盟”。1938年7月底,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俘虏了杉本一夫,随后他被安排住在涉县王堡村。这期间,他看到许多村庄被日军烧毁、村民被日军杀害。他终于发现,“皇军”对中国人民是多么凶残。1939年1月,杉本一夫等三名日本人宣布加入八路军,11月在山西辽县(现左权县)组织成立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日本人反战组织觉醒联盟。不久,日本人反战的旗帜插遍了燕赵大地。1940年6月,松井英男等在涉县成立了觉醒联盟太行支部,随后冀南支部、冀鲁豫支部、冀中支部、晋察冀支部、冀东支部相继成立。1942年8月,觉醒联盟统一更名为“在华日人反战同盟”。

文/本报记者 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