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混子所在的民兵爆炸组获晋察冀边区授予的爆破模范奖旗。本报资料片
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的高平地道战展馆。 本报资料片
本报记者 李冬云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疯狂的围攻和“扫荡”。
在强敌入侵、山河破碎的危急关头,根据地军民迸发出无穷智慧和顽强抗敌意志,因地制宜创造了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等多种灵活巧妙、卓有成效的游击战法,涌现出李殿冰、李混子、高平民兵中队等战斗英雄和群体。他们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成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历史的缩影。
善打麻雀战的太行勇士
8月17日,曲阳县尖地角村,全国民兵战斗英雄李殿冰故居。
白墙灰瓦的小院里,图片、文献、实物展现了这位战斗英雄率领游击队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斗争的光荣事迹。
“敲起鼓来咚格隆咚,听我来歌唱李殿冰。麻雀战术运用得好,机动灵活像飞鹰。抓住了敌人不放手,一枪一个弹穿胸……”李殿冰孙子李孟章再次唱起1944年战地文艺团体冲锋剧社创作的歌曲《歌唱李殿冰》。激昂的旋律,将人们的思绪带回抗日战争的战火硝烟中。
1943年秋,日军对曲阳县所属的北岳区抗日根据地推行惨绝人寰的杀光、烧光、抢光“三光”政策。在这次残酷的大“扫荡”中,作为尖地角村党支部书记、民兵队长,李殿冰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带领本村民兵,以“麻雀战”不停地袭扰和打击日伪军,配合八路军作战。
“所谓‘麻雀战’,是一种仿照麻雀觅食方法而创造的抗日游击战战法。民兵战斗小组作战时忽东忽西、时聚时散、时打时扰,对敌人实施袭击、伏击、阻击,让敌人打又打不着,追又追不上,心神不安、防不胜防。”李孟章说。
采用“麻雀战”战法打击日军,最著名的战斗英雄就是李殿冰。
1943年9月16日,日伪军1000余人准备偷袭驻曲阳县武家湾村八路军部队,被在山上侦察敌情的李殿冰发现。李殿冰迅速送出情报,并带领民兵占据有利地形,预设埋伏。趁着夜色,民兵们同时向南、北两侧的日伪军射击开火,制造日伪军双方误会,引双方激战整夜,敌军死伤惨重,天亮时才发觉上当。
趁此时机,李殿冰已指挥村民迅速撤离,并与两名民兵赶到附近的寺儿沟东岭,向正在行进中的日军射击,毙伤5人。随即又绕到侧翼山头射击,先后毙伤敌58人,打得日伪军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在李殿冰的指挥下,像这样机智灵活的“麻雀战”,一次次在太行山区的山野密林中上演。在1943年的反“扫荡”中,借助山区地势复杂、易于隐蔽的优势,李殿冰率领民兵游击组作战27次,共毙伤日伪军267人。
李殿冰在屡立战功的同时,也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上留下的明显枪伤有三处。当女儿问他“身上怎么会有这么多伤疤”时,李殿冰说:“这是日本鬼子给我发的奖状。”
1944年2月,李殿冰出席晋察冀边区战斗英雄战斗模范代表大会,被边区政府授予“神枪手”和“二等战斗英雄”称号,并获赠“太行勇士”匾额。
实战淬炼出的“爆炸专家”
8月18日,新乐市北李家庄村,“爆炸英雄”李混子旧宅内,最醒目的是一台石碾盘,上面使用过的碾痕依然清晰。
“当年,李混子带领爆炸组的民兵,就是用这个石碾子来加工地雷所用的炸药。”北李家庄村老党员李同保说。
“北李家庄真排场,枣树上面挂‘铃铛’,庄里村外种上了‘铁西瓜’……”在北李家庄村,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讲述的就是李混子用“土发明战胜洋枪炮”的战斗传奇。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活跃着一大批以地雷为武器,与日伪军坚持斗争的民兵英雄。他们行动迅速、技术高超、神出鬼没,地雷响处令日寇闻声丧胆。李混子,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1922年4月25日,李混子生于李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加入村抗日自卫队爆炸组,并被选为组长。此后,李混子到平山温塘学习了4个月制造、埋设地雷的技术,开始自己造地雷。
造地雷,没有足量的炸药不行。李混子带领民兵到处寻找没有爆炸的炮弹,胆大心细的他拆炮弹取炸药,制成了许多土地雷。
平汉铁路是日军掠夺煤炭、棉花等资源以及输送日军和弹药等的重要交通线,临近新乐的寨西店到承安铺一线,就成为李混子爆炸组的主战场。
炸鬼子火车时,李混子考虑到拉火雷目标太大,人员容易暴露。为了提高效率,避免人员伤亡,他搞出了很多“发明”,自触火地雷就是其中之一。
这种自触火地雷,是用一根细细的铁丝拴在道轨上,另一头系在有弹性装置的导火线上。只要火车一轧,切断铁丝,导火线另一端就会利用弹性引起地雷爆炸。
地雷炸得日军胆战心惊,甚至想出把石灰水浇在路基石子上的办法。埋雷的民兵走过路基就会留下痕迹,日军巡逻队发现痕迹立即排雷。
为了找到对付敌人的新办法,李混子和爆炸组的同志们又制造了一种新地雷——硫酸雷。这种地雷是用一个小瓶装上硫酸,再装进地雷里边,只要地雷一歪,硫酸触发化学反应,立即爆炸。这样,即使日军排出了地雷,只要地雷一歪也会爆炸。
随着敌情的变化,李混子又发明了姻缘雷、压簧抛线雷、压发雷等多种形式的地雷。实战将李混子淬炼成名副其实的“爆炸专家”。
1943年反“扫荡”期间,这些“敌人遇见骨碎,火车碰上翻身”的土地雷,一次次成功切断敌人的铁路运输线,爆炸组创造了炸毁敌人火车头10个、车皮48节、毙伤敌人228人的辉煌战绩,在平汉铁路上炸出一条日军的“死亡走廊”。
1945年,冀中军区授予李混子“爆炸英雄”称号,民兵爆炸组更名为“李混子爆炸组”。
地道战铸就的战斗英雄
8月18日,正定县高平村。地道战遗址展览馆前,大树上挂着的一口大铁钟,让游客不由联想起经典电影《地道战》中日寇偷袭高家庄,村支书高老忠敲钟示警,最终壮烈牺牲的一幕。
事实上,《地道战》中的高家庄,原型之一就是高平村。1963年,《地道战》的主创团队在高平村寻找创作灵感,电影里的高老忠和高传宝,就是以高平村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刘傻子为原型塑造的。
主创团队之所以到高平村搜集创作素材,是因为在这里诞生了一个由50多名民兵组成的英雄群体——高平民兵中队。
“埋好了地雷,端稳了大枪,你钻地道我上墙,构成一片火力网,别看我们是庄稼汉,打得鬼子不敢再进我村庄。”这是高平村人自创的《地道歌》。
1943年前后,高平民兵中队运用地道战,仅凭几十条枪,先后粉碎日伪军对该村的五次“围剿”,打死打伤敌人千余人。
一个小村庄,为何成为日军的“眼中钉”?
高平村位于正定县西北部,距正定县城16公里,处于平原至太行山区的交通线正(定)灵(寿)大道北侧,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成为日军夺取的目标。
为有效阻击日伪军“扫荡”,自1942年冬,高平村便开始挖地道,先后共挖掘30余里,挖成了三条干线、若干支线,地道距地面约有2米,洞内高约1.5米。地道串联各地道口、井口、村中心、房顶工事、雷区,形成能防能打、能吃能住、能躲能藏能转移的地下连环工程。
在地道的掩护下,刘傻子带领民兵几次打败来“围剿”的敌人,还在战斗中教导民兵“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
1945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军集结一千多人的兵力,携带轻重机枪、钢炮、毒瓦斯和燃烧弹等武器,再次向高平村发起“围剿”,企图摧毁地道,征服高平村。
刘傻子带领民兵,站在房顶制高点用手榴弹痛击敌人。敌人发现目标后,集中强大火力向他们扫射,他们当即撤出屋顶工事,把敌人引到一个地道口前。敌人以为发现了地道入口,兴奋不已,马上责令伪军下挖,不料一声巨响,几名伪军当即被炸倒。随后,民兵先后拉响四五个地雷,炸死炸伤敌人数十名。
地道战结合地雷战,高平村几十名民兵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日军仓皇而退。这场激烈的战斗被称为“三二三大捷”。
日军败退后并不死心,架炮远程轰炸高平村,正在打扫战场的刘傻子,被弹片炸伤最终牺牲,年仅29岁。
高平村,被晋察冀边区命名为“抗日模范村”,刘傻子被授予“地道战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相关
为英雄画像 让精神传承
在时间的无情冲刷下,许多抗日英雄的面容已随硝烟飘散,人们传扬着他们的英勇事迹,却找不到可供凭吊的照片。
以自制地雷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爆炸英雄”李混子,牺牲时年仅23岁,没有留下一张照片。
在新乐李混子纪念馆,展出了一幅晋察冀边区表彰李混子爆炸小组的照片,照片中是四名小组成员的合影,因为年代久远,图片模糊,至今尚不能确认照片中四人都是谁,有没有李混子。
现在,在各种纪念场所和文献中出现最多的,是李混子的一幅画像。画像中,李混子用白毛巾包头,浓眉下的双眼炯炯有神,面部神情勇毅决绝。
这幅画像是河北画家、曾任河北人民出版社社长的宋孟寅画的。画像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李混子的容貌,并且得到了其家人的认可。宋孟寅在画像中专门记道:“此像系依李混子之子李领旗形象及李父、姐描述而画,并经混子父审定。宋孟寅1955年1月于新乐北李家庄。”
在和日寇的一次次战斗中,村村都是堡垒,人人都是战士。无数和李混子一样的英雄,从普通农民成长为令敌人胆寒的战士,义无反顾地将血肉之躯熔铸为守护家国的盾牌,但他们的名姓和容貌,很多都隐入了历史的帷幕之后。
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我国有约2000万烈士为国捐躯。其中登记在册的烈士只有196万余名。很多烈士没有照片,甚至没有留下姓名,他们牺牲埋葬在他乡,很多至今下落不明。
讲好抗日英烈、英雄群体的故事,凝聚民族奋进力量。近年来,全社会崇敬烈士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全国各地“为烈士寻亲”“为烈士画像”等活动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越来越多的无名烈士不再“无名”“无像”。
为烈士寻亲,为烈士画像,既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也是对民族记忆的重拾。英雄所诠释的抗战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照亮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征途。
文/本报记者 李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