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9月,百团大战涞(源)灵(丘)战役中,杨成武部攻克涞源东团堡。图为战士们在古长城上欢呼胜利。 本报资料片
本报记者 常方圆
85年前的一个夏日夜晚,一颗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华北长空,阵阵爆炸如同惊雷,震碎了日本侵略者的迷梦。万千八路军战士如猛虎下山,扑向敌人的铁路、桥梁和碉堡,一次举世瞩目的进攻拉开壮烈序幕。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八路军在华北对侵华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战略性进攻,先后参战的部队达到105个团,约20万人。这就是被日军称为“挖心战”的百团大战。
至暗时刻的破袭之焰
“当年,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囚笼政策’。听村里的老人们讲,那时候老百姓缺衣少粮,日子过得非常苦。”8月17日上午,井陉县辛庄乡洪河漕村,洪河漕百团大战纪念馆馆长李春明正带着几名北京游客在馆内参观。
1940年,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中,洪河漕村是晋察冀军区前线指挥部所在地。纪念馆内,丰富的历史资料再现那场震天动地的战役。
那一年,正是国际上法西斯势力最猖獗的时候。德国法西斯用闪击战打垮了欧洲许多国家,日本侵略军则扬言要进攻西安、昆明等地,加紧诱迫国民党投降,与欧洲战场呼应。
日军以主力继续进攻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在华北加紧推行“肃正建设计划”和“囚笼政策”,利用铁路、公路、据点、碉堡等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分割、包围、监视。根据地面积缩小,物资匮乏,生活困难。
至暗时刻,中国人民急需一场胜利。
7月22日清晨,八路军总部一项战役预备命令传达到分处敌后的各师、军区领导人。预备命令指出:“决定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击破正太路。”
洪河漕百团大战纪念馆展示的一份文件显示,8月8日,八路军总部又发出命令,指明参战各部的作战地域、作战重点以及互相的策应配合。
“命令规定战役由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限八月二十号开始战斗’。”李春明说。
一场主动出击、打破“囚笼”的大战拉开序幕。
8月20日夜,八路军在雨中越过山谷河流,避开日军外围据点,向正太路全线发起奇袭,打得日军措手不及。
“一颗颗攻击的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划破了夜空,各路突击部队简直像猛虎下山,扑向敌人的车站和据点,雷鸣般的爆炸声,一处接着一处,响彻正太路全线。”《聂荣臻回忆录》里这样写道。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带战略性进攻的战役。”李春明说,八路军总部原计划出动22个团的兵力,战役打响后各根据地士气高涨,许多部队纷纷主动加入战斗,参战部队的规模迅速扩大,陆续达到105个团,约20万人。
百团大战从1940年8月20日持续到1941年1月24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以正太路为重点的交通总破袭战,使日军华北交通干线全面瘫痪。第二阶段作战重点是扩大战果,拔除交通线两侧和深入根据地内部的日军据点。第三阶段主要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保卫根据地。
“百团大战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钳制了日军大量兵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李春明说。
到1940年12月初,敌后军民共作战1824次,以伤亡1.7万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万余人;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摧毁大量敌碉堡和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等军用物资。
以雷霆之势攻破敌阵
洪河漕百团大战纪念馆内,一幅幅黑白照片定格了那个血与火年代的冲锋、拼杀、牺牲,令人震撼。
“面对侵略者的屠刀、大炮,八路军战士们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在华北大地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李春明说。
距离洪河漕村约20公里的井陉煤矿,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占领。百团大战中,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率晋察冀军区中央纵队首战井陉矿区,以雷霆之势攻破敌阵,一举切断日军重要能源补给线。
“8月20日下午,八路军部队就到了距煤矿不远的山里隐蔽。天黑之后,矿区的电灯亮了,许多战士大吃一惊,因为他们过去都没见过电灯。”李春明说。
22时整,总攻时间到了。在矿区工人的指引下,八路军战士爬上电线杆,用虎头钳剪断了一根粗电线,顿时,电灯全都熄灭了。“灯灭了,冲啊!”战士们越过壕沟,向日军的碉堡冲去。
日军的中心碉堡有十几米高,堡墙极厚,上下好几排射孔,机枪疯狂向外扫射。为了攻下碉堡,八路军战士们打得很顽强,也很艰苦。
一名战士冲上去砍碉堡外的铁丝网,碉堡内飞出的子弹正好打中他插在腰间皮带上的手榴弹。他下腹被炸开了一个大口子,血汩汩地流。同班的战士拼命将他抢了下来。牺牲前,他还在对身边的战友说:“你们别管我,快把那个大碉堡拿下来!”
“重机枪掩护,我们就是冲100次也要把这个碉堡拿下!”战士们胸中燃着复仇的烈火,一次又一次地向敌人冲击。有的班打得只剩下一个人,这个人就跳进其他冲锋行列继续作战。
天蒙蒙亮了,八路军部队重新组织人员集中兵力,从四面围攻日军中心堡垒。几个连队的火力飓风般朝着目标扫去,战士们抱着炸药包前仆后继地冲上去,终于把堡墙炸裂。八路军十几杆枪封住日军一个射孔,使其无法反抗。眼看碉堡要坍塌了,战士们一起冲上去同日军肉搏,将敌人全部击毙。
河北是百团大战主战场之一,战役期间,这样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战斗在燕赵大地多处上演。
在位于涞源县东团堡村的东团堡烈士陵园,安葬着221名在东团堡战斗中牺牲的无名烈士。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战役中,八路军战士为攻下日军在此设置的据点,与敌人苦战三天三夜,将其全歼。
战斗中,八路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和敌人施放的毒气,反复冲杀,不少人中毒,伤亡很大。战至最后,支持不住的日军将据点所存武器、物资全部纵火烧毁,然后跳火自尽。我军最终赢得了这场“以顽强对顽强”的战斗。
东团堡村党支部委员闫大力从小听着烈士们的故事长大。8月20日,他再次来到陵园,瞻仰园内的抗日烈士纪念碑。
“这221名烈士虽然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他们英勇战斗、保卫家园的革命精神将永远被我们铭记。”闫大力说。
军民同心共谱胜利歌
8月21日,河北博物院南区河北抗战图片档案展现场,参观者个个神情严肃。
展览专为百团大战设置了一个章节,展出了19幅珍贵的图片档案。参观者李青青把目光落在了一幅反映太行区民兵和群众支援主力部队作战情景的图片上——蜿蜒的山间小路上,一支由民兵和群众组成的担架队、运输队正向前线进发。他们有的两人一组抬着担架,有的肩挑扁担运送物资,队伍沿着崎岖的山路绵延不绝。
“军民一心,百团大战打出了同仇敌忾的战争史诗。”李青青有感而发。
“男女老少都下山,小孩大人组成团,女人顶个男人干,拆轨破路割电线,枕木烧着冒狼烟……”百团大战中,各根据地的民兵和群众也加入了战斗,有力支援了抗战。他们割电线、拔道钉、取枕木、拉钢轨,他们主动到战场上送水、送饭、抬伤员,还有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
“不留一条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座桥梁。”第一阶段战役中,冀中区抗日军民24万余人参加破袭战,对平汉、北宁、石德、津浦等铁路和沧石、平大等公路进行破袭;冀东区发动群众万余人配合主力,对北宁铁路开平至古冶段及公路、桥梁和通信设施进行破坏;冀南区也抽调8个主力团及五分区各县游击队参战,动员25万人次破路。
一个个数字,汇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百团大战中,我们景县抗日军民配合冀南军区主力部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石德铁路破击战。”景县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邓文华说,日军为掩护修路,白天出动兵力“扫荡”,夜间进行巡逻。针对这种情况,抗日军民把破路安排在夜间。破路时,八路军主力部队围困敌人据点,阻击敌人,地方干部带领群众扒路基毁铁轨。
景县军民多次对石德铁路展开破击,经验不断积累、技术不断提高。
“开始是把枕木、铁轨拆下来运走,这样费时、费力,效率很低。”邓文华说,到了战役第二阶段,集中群众智慧,采取了新的方法,即将一大段铁路分成若干小段,一左一右各挖半边路基,把铁轨从中分开。
“人们站在被挖空一边的铁轨上,用力向下压,在相对的未挖空的一边用棍子向上撬,这样铁轨一下子就翻起来了。”邓文华说,这种破法省时、省力,同时给敌人修复工作增加了更多困难。敌人重新修复时,必须将没有破的一段路基挖掉,统一填土夯实,才能铺铁轨。否则路基两边承受压力不同,即使铺上铁轨也无法行车。
抗日群众配合八路军部队打击敌人,不仅英勇无畏,而且足智多谋。
“军民同心,是百团大战胜利之本。这些熔铸着热血与深情的记忆,值得我们代代相传。”邓文华说。
相关
数读百团大战
·105
参战兵力达105个团,约20万人,平均每团2000人左右
·1824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敌后军民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投降47人,伪军反正1845人;缴获各种炮53门、轻重机枪224挺、手枪281支、步马枪5437支;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桥梁和车站及隧道261处、煤矿5座,拔除据点2993个
·24万
1940年8月20日至9月20日,冀中区抗日军民24万余人参与破路,冀中军民共平毁公路、铁路500多公里,炸毁大桥20座,收割电线2.7万斤
·25万
1940年8月20日至9月20日,冀南区动员群众25万人次参与破路
·25万
1940年10月30日至12月5日,冀南区25万群众参战,破路211次
·7.7万
1940年11月15日至11月26日,冀中区群众7.7万余人参战
整理/本报记者 常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