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廊坊开发区政务服务大厅,廊坊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左)在接待办事群众。
8月25日,在廊坊振华全京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廊坊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左)了解企业生产情况。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王伟摄
□刘杰 陈哲 高威
从提交“拿地即开工”申请到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廊坊振华全京申汽车零部件项目节省审批时间近一个月;在帮办员指导下,芳霞剪艺美容美发(廊坊)有限公司完成企业设立登记、印章刻制备案仅用半天时间;得益于“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灵活就业人员魏春英带一张身份证、填一张表、跑一个窗口,当场就办结了退休手续……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环节。”廊坊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姚振辉介绍,该区坚持用改革“小切口”撬动营商环境大提升,加快破解惠企政策落地的难点,疏通群众办事的堵点,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发展之进,持续提振高质量发展信心。
4个工程建设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22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惠企便民举措加快落地实施,810次为企业提供手把手帮办服务……今年,廊坊开发区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更快、办事更简、服务更优,有力提升了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便利度、满意度。
“拿地即开工”再优化
助力项目早达效
“廊坊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部门开展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协调解决功能性涂层材料建设项目推进中存在的5个堵点问题,目前正加紧办理后续审批手续。”鑫力德新材料研发(廊坊)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国旗介绍,“拿地即开工”审批制度改革,提高了项目审批的效率,加快了项目落地和开工建设的速度。
“拿地即开工”是一种便捷又高效的审批模式。2024年以来,廊坊开发区全面推行“拿地即开工”审批制度改革,实行“模拟审批+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以拿地为时间节点,变等地期为加速期,有力保障工程建设项目早开工建设、早竣工投产。
围绕加快签约项目落地速度,廊坊开发区创新推出“两条腿走路,两条线并行”审批模式,即实行土地供应环节、项目报批环节“两条腿走路”,推行项目报批环节主线审批和辅线审批“两条线并行”,有效解决项目签约落地后开工慢等问题。
今年4月,在总结原有审批改革经验基础上,他们制定出台《强化工程建设项目接力审批加快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的实施意见》,细化现场踏勘锁定问题、定制计划精准服务、多审并联协同推进、智能系统全程盯办、专题调度破解堵点5项措施,破解审批流程衔接不连贯、部门协作不紧密、项目落地耗时长等难点堵点,实现项目拿地与开工审批同步办理。
“聚焦打通项目审批梗阻环节,我们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服务,为‘拿地即开工’项目建设单位量身制定《项目事项办理计划表》《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清单》,进行台账管理、接力审批,助力项目早开工早达效。”廊坊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局长李奇介绍。
8月25日,走进廊坊振华全京申汽车零部件项目施工现场,总面积6.8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已经建设完成,20余名工人正进行地面平整、管线安装施工等收尾工作,为项目全面竣工投产全力冲刺。
廊坊振华全京申汽车零部件项目总投资6.48亿元,全部投产达效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7.5亿元。为实现该项目“拿地即开工”,廊坊开发区先后组织14个相关部门和单位召开调度会及上门走访13次,简化审批事项7项,精简审批要件36项,解决用水用电等难题7个,推动项目早开工建设近一个月的时间。
“从项目前期对接立项到核发施工许可证,廊坊开发区提供了全链条精准服务,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廊坊振华全京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杰介绍,该项目将引入5G+工业互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工厂2.0版,可年产汽车零部件50万台(套)。
变“接力跑”为“并排跑”,廊坊开发区利用从土地出让、挂牌出让到不动产登记确权的50余天等地时间,对用地审批、方案审查、施工图审查等事项开展模拟审查审批。项目取得土地后,可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的“四证齐发”,为项目开工建设按下快进键。
“高效办成一件事”再提速
惠企便民更贴心
“没想到这么方便,带了一张身份证,填了一张表,去了一个窗口,就提交完成了。”8月5日,在廊坊开发区社保所“高效办成一件事”窗口,正在办理退休事宜的魏春英连连称赞。办理人员告知她退休手续已当场办结,下个月就可以领到第一笔养老金。
以前,在廊坊开发区办理退休手续需要填写10多张表格,跑多个部门。如今,该区推出的退休“高效办成一件事”联办服务,将原来涉及退休审批、社保、医保、公积金等多个部门的办事事项进行集成,让群众少跑腿的同时,也减少了工作人员审结工作量。
这是廊坊开发区把“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到实处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该区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强化改革引领与数字赋能,推动业务高效协同和数据有序共享,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部门协同办代替群众来回跑。
根据职能设置,2024年第一批11项和第二批5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在廊坊开发区落地应用。线上,依托河北政务服务网实现在线受理;线下,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窗口,实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网办理。
这样的转变,让冀香小胖餐饮店店主李东升感触颇深。“相关证照在递交材料当天就拿到了,这让我们餐饮店开业时间大幅提前,多出了6万元实实在在的营业额。”李东升的话语,道出了廊坊开发区推进开办餐饮店“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给经营主体带来的获得感。
惠企服务做“加法”,审批流程做“减法”。截至目前,该区16项“高效办成一件事”跑动次数由143次压减至4次,办理环节由135个压减至16个,申报材料由294个压减至80个,办理时限由368个工作日压减至139个工作日,压减率分别为97%、88%、73%、62%。
“高效办成一件事”的背后,是多部门环环相扣的紧密配合。廊坊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协调联动27个部门,建立全区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召开工作推进会、现场督导检查等方式,协调解决堵点难点问题32个,并建立台账式管理模式,逐个督促落实落地。
企业和群众所思所盼,是改革不断深化的方向。廊坊开发区还创新推出“办学一件事”和“人力资源一件事”应用场景,整合优化开办培训学校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涉及的7项审批事项,申请要件平均减少68%,审批时限压缩90%,减轻了企业办事成本。
截至目前,全区办理“高效办成一件事”相关业务1600余件,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从“多门、多窗、多次”向“一门、一网、一次”转变。同时,稳步推进2025年两批“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努力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舒心、更满意。
“小切口”改革再深化
政务服务零距离
近日,在廊坊开发区政务服务大厅,芳霞剪艺美容美发(廊坊)有限公司负责人杨芳霞赶来办理企业设立登记和印章刻制备案。“有了帮办代办服务,免去了叫号排队的麻烦,扫描、复印也免费,省心又省力。”在大厅帮办代办人员指导下,她只用了不到半天时间,就办完了全部事项。
帮办代办服务是廊坊开发区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今年5月,廊坊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企业服务专区,制定出台《企业服务中心(专区)工作制度》,组建帮办团队和政务服务监督员队伍,为企业提供审前指导、全程代办、业务咨询等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累计为810家次企业提供手把手帮办服务,办事便利度全面提升。
同时,为提升窗口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廊坊开发区行政审批局积极组织窗口工作人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系统性业务培训,并以系统化培训和严格考核推动窗口服务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今年,他们组织17名窗口工作人员参加政务服务办事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核,全体人员顺利通过,实现窗口人员100%持证上岗。
专业化队伍的建设直接推动了服务效能的提升。今年,该局已累计办理各类业务3.4万件,同比增长32%,实现所有办件零错件、零超期;完成232家经营主体信用修复,10家企业入选“通武廊”守信联合激励名单,150家信用良好企业纳入A类监管名单。
在努力提升服务效能的同时,廊坊开发区聚焦企业办事痛点、堵点、难点,坚持以“小切口”推进政务服务“微改革”,让审批程序更简、时限更短、服务更优。
廊坊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创新推出审批信息共享、协调联动、延伸服务三项工作机制,将坐等审批、被动审批转向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由专业的审批人员提前介入审批事项,对企业提交的资料进行专业指导,对硬件建设进行预踏勘,对后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薄弱点进行预判,防止企业重复建设,打造了“审前服务+批前指导”新模式。
今年,该局已为140余家经营主体提供证照临期预警服务,组织多部门联合现场踏勘21次,实现审批结果共享744次,大幅降低企业的办事时间与成本,有效激发了经营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
廊坊开发区行政审批局还积极开展京津冀政务服务跨区域通办机制建设,将153项政务服务事项纳入跨区域通办范围,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跨区域通办综合窗口,搭建“跨区域通办”窗口收件受理平台,目前已迁入企业68家,有效解决了企业跨区域办事难题。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推动经营主体总量持续增长。截至6月底,全区累计注册经营主体4695家,其中新注册企业1868家,注册量分别是去年同期的3.6倍和4.8倍,为稳增长、稳就业、促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