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全云
夜色中,一个高矗在山顶的小村,亮起点点橘黄色的灯光,街道、拱桥、房屋,构成一个石头的王国。大红灯笼下,青石板路泛着莹莹的光,恍若幻境,令人神往。
小村名大洼,三面环山,一条清水河傍村而过。北侧的青阳山与东西两峰相连,如同展翅欲飞的凤凰,古称凤凰窝,小村因此又名“大窝村”,大家叫着叫着,就叫成了大洼村。
大洼也真是洼。村子唯一的街道,青石铺就,晴日走人过驴行车,雨天流水潺潺,加上两侧壁垒石屋,颇有一番“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村中平地稀少,建房只能依山就势建在街道两旁的半山腰上。
目之所及,皆是石头。无论房屋、小院、长街,还是桌椅板凳,均以山石堆砌雕琢而成。用石头和石片垒砌平台,可以说是当地的绝活。石头墙、石头平台、石头桥,平整结实而且美观,整整齐齐地排列于街道两侧。石堰高出街道很多,可以很好规避山洪的冲击。这里的人们依山就势凿石续壁,前筑高崖、后拓山坡,木头搭拱、青瓦铺顶,用石头建造屋院和街道。
沿石阶往上走,峭壁嫁接峰崖,石堰续高悬壁,一家一崖,一户一峰,院搭院、院叠院,房搭房、房赶房,参差错落于“天然雕塑”孔子峰下,构成一座悬崖石堡。
称其为悬崖石堡,一点也不夸张。这里石头房参差而立,大都建在两丈多高的石堰上。有的原石未动,粗犷奔放,展露着淳朴的风貌;有的精雕细刻,雕梁画栋,于淳朴之中隐藏着富贵之气。
更让人称奇的是,这里的房屋石堰竟然不打根基,不填任何黏合剂等辅料,就以天然岩石为基础,块块巨石顺势而起,从下到上完全跺垒而成。石块巨大,有的长过几米、重达数百斤,充满质朴之美。
顺着石阶走,拐弯抹角出其不意就有条石径,家家户户相通。我正纳闷他们如何在高达几百米的山顶搭建房子,怎样把石块和建材通过这些仅容两人错身通过的狭窄石阶辗转弄到上面时,不知不觉走到了街角。只见一家在修建山腰处的房屋,一根钢索从上而下,一个装满水泥的斗车悠然顺钢丝绳索滑轮上去,然后又轻松而下,顿时恍然大悟。
村口,石头堆砌的拱形大门口,挂着“中国传统村落”的牌子。村里人讲,从宋金时就开始有猎户在此开山造堡,后来有一户张姓人家隐居于此,并在这里繁衍后代。此后,这个村子再也没有过外姓人来此定居,据家谱记载已经传了28代,是典型的家族式村落。
也难怪了。我们寻找民宿,没想到火爆的小村居然家家客满。后来托一家民宿主人帮忙寻找,原本没抱啥希望,谁知几分钟后给我们找好了一家。原来他们都是本家,信息相通。
民宿面山临河,河边蛙声渐起。几人在楼顶的露台吃饭,顺便观景。山腰一家烧烤炊烟袅袅,卡拉OK里传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歌。几人酒至微醺,也不知谁先开口,后来大家纷纷加入,一首接一首地唱起来。
山里,太阳一落,就有了几分凉意。山风拂面,蛙声里几人边唱边喝酒,都有几分醉意。
山影渐渐模糊,雾霭渐渐升腾。忽然,村里的路灯一下子全部亮起来。橘红色的灯光掩映下,参差的山居影影绰绰、高矮错落,层层递进的山居石屋依山而建,让小村增添了无限的风情。夜色中,人影络绎,红色的灯笼点点,热闹的烟火气息四溢。我站在露台拍小村的夜色,见灯火处有人拿着相机,我也成了他们镜头里的风景。
饭后,微醺的我们乘兴夜游。夜色中的大洼游人络绎不绝,山风撩动我的衣袂发髻,现场比抖音视频中的样子更加漂亮。尤其是山顶的民居在灯光的映衬下,更多了几分风情。
村中的标志性建筑石拱桥,距今有500年历史。
古石桥的两侧,有几条板凳式石栏护路。古石桥可走人过驴行车,亦可坐下休憩;桥下人影绰绰,两侧壁垒石屋,成了最佳的摄影打卡之地。
桥头,一家民宿的门口,乘凉的人在喝茶唱歌。夜风中,桥下的青石巷忽然传来“嘚嘚”的响声。循声望去,一个牵驴老汉缓缓走来。驴身上侧骑一年轻女子,满脸笑容。旁边石屋一挂挂大红的灯笼映衬,青石洇出橘红的幽光,愈发给人一种穿越的美感。
夜游归来,民宿的门口多了几辆摩托车。原来主人又迎来几位深夜投宿的“摩友”,露台上传来一串串青春的笑声。
夜深,小村渐渐沉寂,各种秋虫声响起,我在秋虫的“唧唧唧唧”声里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