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龙
万全右卫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即1393年,分别设置南门迎恩门、北门德胜门,门外设瓮城。这里城池坚固、屯兵甚多、防备周全,被誉为“京西第一卫”,有“明代卫所制活化石”之称。
万全右卫城,北有坝头野狐岭,南临洋河,地处坝上与坝下的咽喉之地,是通往内蒙古草原的交通要塞。历史上,成吉思汗率10万铁骑突袭野狐岭,大败金军40万,奠定了入主中原的基础;明太祖朱元璋命左副将军李文忠率10万精兵追剿元朝残余势力,在野狐岭痛击元军;明成祖朱棣亲率50万大军,经过野狐岭北征……
明宣德四年,即1429年,万全右卫指挥张文以卫城为中心向东35里处建筑张家口堡,在西、北方先后建起膳房堡、新开口堡、新河口堡、洗马林堡。重兵屯集的堡,扇形延绵,相互呼应,互为犄角,形成了长城防线上的“大明铁壁”,拱卫着宣府与京城。
明隆庆、万历年间,明朝与蒙古俺答部化干戈为玉帛。俺答汗夫人三娘子文武兼备、深明大义,推动“隆庆和议”达成,之后在宣府、大同等地设互市场所。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继续与明廷保持良好关系,“茶马互市”进入鼎盛时期,为繁荣边贸经济作出巨大贡献。明廷为了褒扬三娘子,敕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张家口为了感念三娘子恩情,在张家口大境门内建一座“三娘子庙”,成为蒙汉和平的象征。
万历年间,有人画了一幅《马市图》,张家口堡内“百货纷集,商贸繁荣”,堡外“穹庐千里帐,隐隐展展”“盖一时之盛也”。据史料记载,三娘子曾经与俺答汗一起来到张家口堡外视察马市,这个情景被明代诗人穆文熙写成诗歌流传至今:“少小胡姬学汉装,满身貂锦压明珰。金鞭骄踏桃花马,共逐单于入市场。”
右卫城、张家口堡的功能,逐渐由军事城堡演变成兼有商贸功能的城堡。张家口堡路畅财盛,商号、钱庄、皮行、货栈与张库大道上的驼铃共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弹起交织百年的和弦。
古老的万全右卫城,重新修缮后古韵悠悠,气势犹存。巍峨壮观的古城庄严肃穆,官衙、庙宇、庐舍历经沧桑辉煌依旧,风铃叮咚述说着六百年的风雨……
今天的卫城,坚守历史文脉,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宣传着长城文化。众多影视作品在此取景拍摄;身穿汉服的演员、游客流连于古街古巷,传统服饰与飞檐翘角的阁楼,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在这里,历史成为发展的优势。实景剧《大明芳华》令人沉醉,《烽火1948》中的铁骑雄风还原了张家口大境门的历史事件。演艺精彩,好戏连台,古老的文化与现代活力相交融,让古城生机勃勃。
在古城徜徉,香气扑面而来。细腻爽口的荞面碗坨、鲜嫩柔软的绿豆圪渣、香喷喷的麻油烧饼……老味道代代传承,依然深受人们喜爱。
如今的万全右卫城,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军事遗迹,而是一座融合了历史记忆与现代活力的文化地标。它用巍峨的城墙诉说着往日的辉煌,用热闹的市井生活延续着不灭的烟火。在这里,每一块青砖都镌刻着历史的年轮,每一条街巷都回荡着时代的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