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明智
这几年,我几乎每天清晨都是被鸟鸣唤醒的。
被鸟鸣唤醒的应该还有众多晨练的人们,当然更有喜欢赏鸟拍鸟的人士。
这座美丽的泉城,被鸟鸣唤醒,又在鸟鸣中逐渐沸腾起来。
我的好友老胡和小柴都是资深爱鸟人士、鸟类摄影专家。受他们的影响,这两年我也爱上了拍鸟。殊不知,拍鸟可是个辛苦活儿,要么起早,要么贪黑,一般是清晨或者傍晚就要赶到拍摄点位。鸟类多聚集在水边或者林中,有水、有树必有鸟,水多、树多鸟自多。邢台主城区的“一河五湖十六泉”,也就成了我们赏鸟拍鸟的首选之地。
这些年,邢台鸟的数量多了,品种也多了。鸟的数量到底增加了多少,不好统计,但仅凭肉眼所见、靠耳朵所闻便知肯定是多了。几次在七里河、鹊山湖划船游玩,“惊起一滩鸥鹭”是常有之事,这在过去不敢想象。更关键的是珍稀品种多了。原来不曾有过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这几年陆陆续续都有发现。比如说黑鹳、东方白鹳等至少10余种,纷纷打卡泉城,有的长期逗留,还有的干脆落户于此。
初夏的一天清晨,老胡带我来到七里河畔拍鸟。他指着河对岸芦苇丛说:“你看,这成群结队嘎嘎直叫的东方大苇莺,虽不是珍稀鸟类,但数量很多。”七里河如今风景如画,鱼翔浅底,百鸟争鸣,有谁知道10年前这里曾经是垃圾场、臭水沟呢。
小柴是邢台鸟类保护协会的负责人,说起鸟来如数家珍,很是健谈。我带队做生态文明调研,几次都约了小柴参与。一次去隆尧调研,他途中让我看了四张照片。其中一张是黑鹳,黑鹳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风姿出众、亭亭玉立,大有“鹤立鸟群”之态。黑鹳在邢台的常态出现,反映了泉城的地绿、山青、水优。小柴去年拍摄的丹顶鹤在邢台流连的照片,也很让人惊喜。
他给我看的第三张照片是东方白鹳,照片拍摄于青山水库一带。作为迁徙过路鸟,东方白鹳一般在邢台逗留十天半月,4月份就应该向北走了,这次6月份了,它还没走,看来真有些“乐不思蜀”了。小柴给我看的第四张照片,是四只青头潜鸭。站在隆尧汦河河畔,小柴指着远处说,他前几天就是在那里拍摄的。青头潜鸭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稀缺的全球濒危物种。在大沙河、七里河、汦河、白马河、朱庄水库,以及邢台市主城区、内丘、隆尧、巨鹿,都曾留下它们的倩影。目前,邢台市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至少达到12种。
这些年无论在邢台的平原、丘陵还是山区,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树上的鸟巢多了。一次调研中,内丘县南赛乡酸枣树种植大户闫振国告诉我,近几年他在丘陵区种植酸枣树一万多亩,树多了,鸟自然也就多了。鸟巢是生态变化的记忆,而鸟鸣是生态文明的交响。
春江水暖鸭先知。邢台野生鸟类持续增多,特别是珍稀种类持续增多,其原因无外乎几个方面。首先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近些年,邢台优良天数大幅增加,百泉复涌进入历史新阶段,还在2022年获评国家森林城市。蓝天白云、地绿水清,也是鸟类的向往与追求。其次是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七里河、牛尾河、襄湖公园等一大批市本级和各有关县(市、区)水利工程设施的改造升级,为鸟类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极大便利。再有是法治环境持续改善,邢台市林业、生态环境、公安等有关部门多措并举,打击与保护并重,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软环境。还有就是文明程度持续改善,提升了人和鸟类赖以生存的硬环境,改善了人和鸟类和谐共处的软环境。实践证明,鸟类也是靠翅膀为环境“投票”的。
作为文学爱好者,我常在周末和节假日到农家小院、特色民宿小住几天。一是休闲,二是采风,三是享受鸟鸣的清脆。
如今的泉城,绿意盎然,生态友好。诸多诗情画意,在泉城大地生动呈现。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里可闻可见。沐浴在泉城鸟鸣中,十分惬意。“早知有百泉,何必下江南”,当年乾隆的感触,如今变成了更加生动的美景。
又是一个早晨,我在鸟鸣中早起晨练。
鸟鸣泉城,美哉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