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围场按照“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引大引强、注重协同发展”的思路,强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围场三家清洁能源企业参加第三届链博会,以“阳光制绿氢、点石成金、绿电造绿钻”为核心,集中展示清洁能源与绿电应用的全产业链特色模式。
围场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持续推动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中药材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技术人员在组培室查看马铃薯种苗长势。
时下的塞罕坝满目青翠,鸟鸣悠悠,宛如一幅绿色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以经济开发区为支点,聚力招商引资与营商环境优化,不断优化产业布局。
光敏半导体技术破解绿电消纳难题,道地中药材“煮”出茶香,绿电孕育“金刚钻”……这片曾创造百万亩林海奇迹的土地,正以清洁能源链、现代农业链、新材料链“三链”并进之势,加速书写点绿成金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阳光制绿氢
清洁能源产业智造裂变
7月17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开幕第二天,在清洁能源链展区,围场企业“阳光制绿氢”吸引了不少中外媒体的眼球。
展会上,承丰氢能智能装备(河北)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模拟太阳光照射,通过制氢箱即刻产生氢气泡。这套全国首发的光敏半导体制氢方案,突破光伏发电波动性难题,实现制氢速率与太阳光同频转化,兼具低成本、低耗能、零排放优势,为绿电消纳与绿氢生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作为“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首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围场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过渡地带,由高原、山地等地貌单元构成,独特的地理优势赋予其无与伦比的清洁能源禀赋。这里海拔跨度达1317米,年有效风时长达5475小时,年日照平均约为3000小时,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能源宝库。
让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围场以氢能产业为突破口,依托光敏半导体制氢技术以及正在建设布局集中式离网低成本制氢项目,实现绿电的本地消纳。同时,在制氢环节,集中式风电制氢项目即将投产,光敏半导体制氢设备即将量产,京津冀最大绿氢生产基地加速建设;在储运环节,1.2万吨级的绿氢绿氨储运项目稳步推进;在应用环节,加快推动绿氢绿氨储运项目顺利落地、引进布局无人机氢燃料电池系统等一系列举措,构建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
以此技术为支点,围场清洁能源产业锚定打造百亿级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为目标,坚持“发、输、储、用”清洁能源全产业链。风电资源开发、储能制氢、装备制造、储能示范应用、绿电消纳应用、余电交易协同开发,实现从单纯卖风光电资源到打造清洁能源全产业链解决方案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来自围场发展和改革局的数据显示,围场已建成63个风光电项目,去年发电量突破百亿千瓦时。预计到2025年底全县年发电量将达到183亿千瓦时,实现产值76亿元。
茶香药韵
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5月,河北塞罕金葫芦药业有限公司“正黄芪万亩千金”设计获得意大利A'设计大奖赛银奖。
意大利A'设计大奖赛是世界上最大型、最综合性的设计比赛。今年大赛收到来自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近万份参赛作品。
“正黄芪万亩千金”包装设计以视觉语言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诠释东方“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设计巧妙融合清代皇家狩猎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态技术符号,以新颖视角解读塞罕坝精神内涵。
2024年初,塞罕金葫芦药业公司与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通过购买专利、合作研发等方式,推出米炒黄芪茶等养生茶饮系列产品。
塞罕金葫芦药业公司副经理张轶铭坦言:“生态优势是围场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最大的优势,现代化与全链条融合,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在智能化车间,联动生产线高速运转,一次性完成清洗、切片、烘干等多道工序,每小时可产中药饮片超1吨,还可为农户提供代加工服务。
走进该公司产品展厅,张轶铭拿起创新产品介绍,通过“大麦炒黄芪”工艺,道地黄芪可制成养生茶饮,半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已获米炒黄芪茶专利,正全力打造“塞罕正黄芪”品牌。
让良药不再苦口,让养生融入日常,塞罕金葫芦药业公司让传统中药焕发新的活力,成为围场绿色价值转化的生动注脚。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有序推进中药材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围场结合达泽中药材文化产业园示范综合体项目和塞罕坝灵芝仙谷项目,建设集中药研发、种苗培育、生产加工、产品交易、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体。
在灵芝仙谷项目基地,技术员鲍凤喜一边演示如何收集仿野生灵芝孢子粉,一边介绍:“去年500亩,产值5700多万元,今年计划扩至2000亩。”
从传统苦汤到时尚茶香,从田间到工厂再到康养,围场以科技与匠心推动道地药材“破茧成蝶”:“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全链条发展,带动建成6.8万亩基地、落户10家企业,深加工产值突破8亿元。
绿电赋能
新材料产业身价倍增
从半截塔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驾车向南行驶53公里,就来到了位于腰站镇的围场储能产业园区。
玄武岩纤维和绿电钻石两大特色产业依托围场丰富的风光资源和矿产资源,实现了“点石成金”和无中生有。
在中纤新材料科技(承德)有限公司的拉丝车间里,工人们正将熔炉中流出的金色细丝缠绕到卷筒上。该公司创始人翁时铭仔细检查着中试线上生产的玄武岩纤维产品:“这些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低温、耐化学腐蚀等优异性能,目前已经在建筑材料、航空航天、造船等多个行业广泛使用。”
“曾经每吨40元的玄武岩矿石,经过1450℃高温熔炼后,变成直径仅4.5微米的特种纤维,每吨价值超过10万元。”翁时铭对公司未来前景信心满满。
在同一园区的河北投实晶铠科技有限公司“种钻石”车间,技术员正在监控真空腔内的钻石生长过程。
“我们像种庄稼一样培育钻石。”该公司技术总监吴伟庆指着设备介绍,“晶种在微波作用下吸附碳离子,600小时就能长出毛坯钻。车间顶部的太阳能板和配套储能设备,保障了全程使用绿电生产。”
吴伟庆介绍,目前公司月产毛钻5000克拉,主要销往欧美珠宝市场。
在新建的承德市德德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厂房里,全自动生产线正将草原牛羊肉制成休闲食品。“从签约到投产仅303天!”深圳客商白晓宇连声赞叹。
这惊人的“围场速度”,缘于经开区独创的“零距孵化+项目集市”——150余期项目集市破解选址融资难题,“服务管家”确保问题24小时响应。
(文/张丹 图/围场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