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主城区构建完成“10分钟急救圈”
日期:08-23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曹楚琦
“当时我的妈妈排尿困难、腹痛难忍,幸亏邯郸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调度员指导我,在家里进行热敷,并及时调度救护车送往附近的医院。”8月18日,家住邯郸市丛台区盛世鑫苑的张女士回忆起当天下午的救援,连声感谢。这场院前急救,从电话呼救到救护车抵达现场用时仅9分钟。
目前,邯郸市已布局52家急救站、2个调度分中心。其中,主城区急救站达25家,构建完成“10分钟急救圈”。每天,大约有600多名急救工作人员为邯郸百姓的生命安全与时间赛跑。
在邯郸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调度大厅,电子地图显示急救分站救护车的状态和运行路线。调度台上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有的调度员正在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电话指导,有的调度员在电子屏幕上跟踪救护车辆是否顺利到达医院。
调度员姚栩彤说:“电话那头,求救者经常很急躁、焦虑、慌张。但作为调度员,我们不能跟着急躁,时间就是生命,最重要的是争分夺秒,以最快速度锁定关键信息,派出救援车辆。”
调度信息股负责人石茜是名“老调度”,她介绍:“调度员虽然不到现场,却是紧急救援的‘第一响应人’。接听生命求助热线后,临床医学专业学习背景、良好的沟通能力、稳定的心理素质能第一时间为现场救援提供帮助,在院前急救生存链中发挥关键作用。”
今年3月,邯郸市第二医院搭载5G移动卒中单元的救护车投入使用。5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启用“移动ICU”——5G智慧救护车……
“丁零零……”8月18日下午4时,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的警铃声响起,这是救护车的出车信号。急诊科医生史欣欣立即和随车护士冲刺跑进停在大门口的救护车,司机发动车辆,呼啸着疾驰而去。30分钟后,救护车回到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接力救治。
这样救护生命的“冲刺”场面,每天要在该院的急诊科上演多次。“急救箱、心电图机、气管插管箱、氧气瓶是急救的‘四个必带’装备。救护车上有5G专网集成12导联心电图机、便携超声、生命体征监测仪等智能终端,患者上车即入院,信息回传医院协同救治平台,紧急救治的效率大大提高。”史欣欣介绍。
今年29岁的史欣欣两年前入职急诊科,紧张忙碌的工作让她颇有成就感。
去年10月22日,急救警铃响起,史欣欣得知,患者居住的小区停电,有慢阻肺病史的聂先生呼吸急促。到现场后,史欣欣和同事王卫东背着氧气瓶等呼吸救援装置爬到24楼,来到患者家中,揪心一幕呈现:聂先生已经丧失意识,手、脸呈绀紫状态,情况非常危险。
史欣欣为聂先生接上急救呼吸气囊,不停地挤压球囊,慢慢地聂先生才恢复自主呼吸,渐渐苏醒。聂先生的爱人见证了这场生命救援,当场哭了起来:“捡回来一条命!”
为畅通急救通道,邯郸120还与邯郸公安交巡警、邯郸消防等部门建立“警医消”联动机制,通过电话联动实现信息实时互通;邯郸市公安局开通“急救车辆优先通行”绿色通道,邯郸交巡警可通过监控系统提前疏导交通,同时可由邯郸铁骑开道护航。
2024年,邯郸市主城区救护车平均抵达现场的时间是9.25分钟;2025年上半年,平均抵达现场时间为9.11分钟。
(摘自《邯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