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日报

三代同台,田间垄头舞飞叉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第03版:记者走基层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日,保定市徐水区伍级村田间训练场上,老艺人王大庆(右)和陈福增(左)表演展示飞叉技艺。 本报记者 龚正龙摄

□本报记者 龚正龙

近日,记者来到保定市徐水区伍级村采访。村北田边,十来个农家孩子手持铮亮的飞叉,正在一处训练场上凝神练习。叉头翻飞,环饰脆响,山字形飞叉在稚嫩的臂膀上游走。

“稳住手腕,腰身要带劲儿!”80岁的老艺人王大庆站在场边,目光如炬,汗珠流淌在脸上。

这是伍级村飞叉技艺的日常训练。在暑期,孩子们几乎每天都到田边训练场操练,村民们也摇着扇子、骑着三轮车来观看。这一源自明代万历年间的古老技艺,因一代代村民的呵护传承至今。

“和刀枪表演不同,飞叉要熟练运用肌肉,让飞叉在臂腿背上翻滚转圈,控制起落转合……”王大庆老人和记者交流着,但目光始终紧盯着训练场。

“‘苏秦背剑’看点在‘背’,要点在腰、在脚!”王大庆擎起飞叉,迎风抖动,说道,“没别的窍门儿,就是靠练!”

王大庆老人和72岁的陈福增联袂出场,以肩为轴,双臂环舞,叉头寒光闪闪,铁环叮当作响。突然,右脚脚后跟一蹴,钢叉腾至半空,坠落时被手肘稳稳接住,随即贴在后背旋转,如磁石吸附……

围观的村民们兴奋地鼓掌,伍级飞叉会的十多位村民更是敲击起锣鼓助兴。

“咱这飞叉表演,除了规定动作,还有相配套的锣鼓音乐。”训练场角落里,一面大鼓靠墙而立。伍级飞叉会负责人李二广告诉记者,飞叉表演吸收了许多民间鼓乐元素,如锣鼓响器。飞叉会现存4面鼓,还有12副镲、2面锣和40余把飞叉……斑驳的物件儿,承载着历史记忆。

“这面大鼓是百余年的老物件了,见证了不知多少场表演。”李二广抚摸着大鼓说。

“老一辈有很多人练,可中青年没多少人练了,失传了咋办?而且看到村中小孩子力量薄、身板儿弱,我们心里很不得劲儿……”陈福增的一番话,说出了伍级飞叉会老艺人的忧虑。正是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让他们一直坚守传承。

2023年2月15日,南白塔小学飞叉社团正式成立,伍级飞叉会赠送器械,陈福增、王大庆、陈志军等老艺人受聘执教。自此,孩子们每周在学校定期训练,周日下午集体到村北场地加练。

如今,这支飞叉团队持续壮大,并多次斩获荣誉。

“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飞叉进校园不是摆样子,既传承民间技艺,还能加强身体锻炼。”南白塔小学校长孙宝恩说,飞叉课程已纳入课后服务体系,并成为学校获评省级课后服务示范校的特色课程。

“如今,在徐水乃至保定等地,提起咱伍级飞叉,那是有一号啊!”围观的村民们竖起大拇指赞叹。

村民们告诉记者,元宵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里,伍级飞叉已成为当地民俗活动重头戏,老艺人与青年人、孩子们混编的飞叉队受邀表演,在热闹的集市、宽敞的广场上展现技艺,赢得观众交口称赞。

“自强不息,传承好才能走得稳。”李二广表示,将利用五年时间,进一步提升伍级飞叉传承、发展与传播水平,培养不少于50名熟练掌握飞叉技艺的新传人,让飞叉表演走进至少20个社区、走进更多学校。

晚霞映照,铮亮的钢叉飞舞在田间垄头。老中青三代同台,洋溢着快乐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