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构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经济社会学理论体系

日期:10-08
字号:
版面:第04版:理论创新·学界       上一篇    下一篇

张文宏

  中国式现代化为理论创新注入了强大动力,为学术繁荣开辟了崭新空间。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理论创新,如何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学科价值,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社会学理论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时代变迁与学科使命:经济社会学发展的新机遇与新要求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判断不仅标志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更为经济社会学研究提出了全新的时代课题。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独特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实践内涵,为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研究空间。

  传统的经济社会学理论主要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难以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深入挖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形成能够解释中国现象、解决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同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学确立了根本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经济社会学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学术品格,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在回应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更稳定工作、更满意收入、更可靠社会保障的期盼中彰显学科的人民性和实践性。

  核心议题与研究前沿: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学阐释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时代主题,需要重点关注四个核心议题:

  首先是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基础与动力机制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一转变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更是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深刻调整。经济社会学需要深入分析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条件,特别是要研究社会结构转型如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抓手,分析教育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社会要素如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其次是共同富裕的社会实现路径与制度安排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为经济社会学提出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传统的发展经济学更多关注效率问题,而经济社会学则重点关注公平问题,研究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收入分配的社会机制,探讨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社会基础,研究如何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等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更加公平的发展成果分享。

  再次是新发展格局的社会条件与文化支撑研究。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需要经济政策的支撑,更需要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底蕴。经济社会学需要研究消费升级的社会动力机制,分析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社会条件,探讨如何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同时,要深入研究进一步开放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分析中国文化传统中“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如何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文化支撑。

  最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要素与结构变迁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社会结构的相应调整。经济社会学需要研究科技创新的社会条件,分析人才培养、知识传播、创新文化等社会要素如何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探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如何重塑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学科价值与社会贡献:经济社会学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在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经济社会学要充分发挥揭示社会机制的独特作用。经济社会学要深入分析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动力机制,研究如何通过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关系优化、社会制度完善来支撑和促进高质量发展。要特别关注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社会要素如何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经济社会学要为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案。共同富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进步等多个方面。我们要运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深入分析收入分配的社会机制,研究如何通过教育公平、就业充分、社会保障完善等途径,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经济社会学要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引领全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我们要深入总结中国发展的独特经验,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成果,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特别是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全球发展倡议等重大国际合作倡议,开展跨文化、跨制度的比较研究,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为南开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