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水网赋能 津脉新篇

日期:10-08
字号:
版面:第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王音

  海河奔流,见证津沽大地的安澜新篇。9月25日,天津今年汛期结束。在承担着海河流域75%洪水入海任务的“九河下梢”,一场关乎千万市民安危与区域发展稳定的大考正式落幕。

  一组数字,标注这场大考的成绩:6月15日至9月25日,天津累计承接上游来水73.8亿立方米,叠加本地沥水安全下泄入海98亿立方米——这一数字,超过了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的下泄总量。

  面对潮白新河开挖以来最大洪水、杨庄水库建库以来最大洪水、大清河持续超警49天、141条河道同时涨水的严峻考验,天津依托近年来精心构建的大水网体系,通过提前预泄、科学分泄、沿线禁排等综合措施,交出了“水库无一垮坝、堤防无一决口、蓄滞洪区无一启用”的优异答卷,在守护城市安澜的同时,有力保障了京津冀流域防洪安全。

  蓝图绘就 水网规划与灾后重建并行

  治水之要,重在统筹。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以战略眼光布局水网建设。2024年出台的《天津市水网建设规划》中,明确了“一轴六河贯通,一环三水互联,五库多枢调控”的总体布局,为城市水脉绘制出清晰的导航图。

  这幅水网蓝图,以海河、永定河等行洪河道为“骨干”,以引滦、南水北调输水线路为“血脉”,以水库、蓄滞洪区为“枢纽”,系统谋划防洪、排涝、水环境等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既暴露了短板,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水网建设的重大意义。”市水务局规计处副处长梁凤建表示,我市将灾后恢复重建视为补齐短板的契机,将其全面融入大水网建设整体布局。

  为确保蓝图落地,我市紧抓国家政策机遇,累计争取增发国债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等中央资金287.33亿元,推动176项重点水务工程提速建设。截至2025年汛前,大部分工程完成主体建设并发挥作用,一张贯通京津冀、对接国家骨干水网的现代化水网基本织就,为城市水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河系治理 打通水网之“纲”

  河系为纲,纲举目张。行洪河道是天津水网的主骨架与大动脉。针对部分河道“源短流急”、堤防未达标的安全隐患,我市依托灾后重建,对大清河、蓟运河、永定河等6条骨干行洪河道进行系统治理。

  “以蓟运河为例,过去河道蜿蜒、泄流不畅,堤防标准不一。”市水务局重大水务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人张林华介绍,“此次按20年一遇标准,统一治理140多公里河道,加高加固堤防,消除7处险工,并新建蓟运河口泵站,行洪能力实现整体跃升。”

  水库与蓄滞洪区是水网中的关键节点。一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东淀、文安洼等6处蓄滞洪区工程与安全建设,实施于桥水库清淤和尔王庄水库增容工程,节点调蓄能力显著提升。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间,东淀蓄滞洪区退水长达2个月。汛后,天津市与河北省同步启动东淀文安洼蓄滞洪区建设,对千里堤、子牙河等百余公里堤防加高加固,并新建改建分洪闸、节制闸等关键设施。

  “土方施工就是与天博弈。”东淀文安洼蓄滞洪区项目负责人马银辉回忆,面对2024年7月大清河泄洪的紧急情况,建设者昼夜奋战,5天完成围堰加固,14天搭设3座栈桥,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天津速度”。

  截至2025年汛前,全市6条主要行洪河道堤防全线达标,州河、泃河等中小河流完成治理,各区排涝河道全面疏浚,抵御洪水能力得到实质性增强。

  生态复苏 织密水网之“目”

  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是天津水网的灵动之“目”。为提升水生态环境,我市结合灾后重建,推动实施永定河生态修复、北运河治理、宝坻水美乡村建设等重点项目,构建“十一片区”水循环网络,带动全市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在永定河武清段,记者看到了“治水与兴城相结合”的生动样本。曾经淤积严重的河道,通过清淤扩挖实现了行洪能力的倍增;挖出的淤泥变废为宝,塑造出连绵的生态绿地。

  “我们不仅治水,更要‘活水’。”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总经理于国浩说,这一工程统筹考虑防洪、生态、景观等多重功能,体现了系统治理的新理念。

  通过持续进行生态补水,南北运河、永定河等9条骨干河流实现全年有水,12条入海河流水质稳定消劣,水网的综合效益日益凸显。

  智慧赋能 从“人防”到“技防”跨越

  7月28日,蓟州区杨庄水库遭遇建库以来最大洪水。在新落成的调度中心,天津市防汛调度决策支持平台实时预演不同方案,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最终,水库极限利用1200万立方米调蓄库容,6小时内安全下泄洪水4000万立方米,最大削峰达36%。

  这场精准调度,是天津智慧水网建设的实战检验。面对洪水预见期短、调度决策难等难题,我市建成覆盖全市的“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网络,并搭建数字孪生平台,融合五大河系调度模型与13个蓄滞洪区淹没模型。

  “过去预报靠经验,现在靠模型。洪水预报精度可达到80%,实现了重大防洪风险提前7天分析研判,洪水过程提前3天预报、预警,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市水务局水调中心防汛调度科科长张民升感慨地说。

  水网建设,非一日之功,需久久为功。

  站在新的起点,天津水网建设开启新征程:108项防洪排涝工程加速扫尾,明年汛前一级行洪河道堤防达标率将达99%;雨污合流治理五年攻坚行动深入推进;数字孪生体系持续升级……

  从“抗洪”到“调洪”,一字之差,折射出治水理念之变。98亿立方米洪水的安全下泄,不仅是一场防汛斗争的胜利,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注解。随着全国水网体系日益完善,天津正朝着“安澜、绿色、智慧、高效”的现代水治理目标迈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