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爽
“你知道‘盘铁’的燃料是滨海新区盛产的芦苇吗?”汉沽盐场总经理王勇指着展厅里的复刻品问道。这件看似普通的制盐工具,凝聚着古代盐民的智慧结晶。25日,1100年的老盐场迎来文旅融合新篇章——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的“知盐学堂”正式对外开放。这座依托国家4A级景区天津长芦海盐文化旅游区打造的沉浸式文化空间,以五大主题功能厅、盐母雕像、芦台场印等核心景观,将千年盐业史转化为立体的历史课堂。记者实地探访,记录下这段“盐粒里的中国故事”。
五大功能厅 盐业文明的时空对话
走进“盐史华章”厅,洁白的“芦台玉砂”在灯光下闪烁着珍珠般的光泽。展厅里那件被分割成多块的“盘铁”复刻品格外引人注目,王勇说:“明清时期,这里出产的盐以色白、味美、质坚著称,被誉为‘芦台玉砂’。古代为了防止私盐,官府会把‘盘铁’分成4块、6块甚至8块,必须几家合作才能拼成完整的制盐工具。”
转过回廊,“盐幻世界”厅的9D飞行影院正在放映《深海幻境》科普影片。“我们正在制作专属影片《飞跃芦花》。”天津长芦汉盐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双伟介绍,“通过沉浸式体验,让青少年直观了解盐的科学知识,深化盐文化科普教育。”在可容纳150人的“咸韵工坊”功能厅里,来此参观的青少年们正在制作生肖主题的盐塑。
步入“盐文春秋”厅,这里展示了由天津书法家精心书写的历代咏盐诗作。李双伟表示:“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书法艺术,更让我们看到盐与中华文化的深厚渊源。”“海韵乡俗”厅以沉浸式场景还原,生动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汉沽渔盐人家的生活图景。展厅内陈设的木质渔具、盐工飞镲等器物,与复原的盐工民居形成时空对话。
文化赋能 老盐场的现代叙事
“我们天天吃盐,却很少了解它的历史。”王勇站在刚建成的盐母雕像下,讲述了盐母制盐的古老传说。这座雕像不仅是汉沽盐场的标志,更象征着千年盐文化的传承。
“知盐学堂”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海盐工业遗产转化为生动的课堂。从五代后唐的芦台场,到明清贡盐“芦台玉砂”;从侯德榜、范旭东开创中国现代制盐工业,到今日的生态盐田,这里用沉浸式体验讲述着完整的中国盐业史。“现在的中心渔港区域、中新天津生态城区域,原来都是盐田区域。”王勇指着墙上的地图说。在为城市发展让路的同时,汉沽盐场用“知盐学堂”守护着这份“咸味记忆”。
夕阳西下,盐田泛起金色的波光,“知盐学堂”的灯光与星空交相辉映。这里不仅是工业遗产活化的典范,更是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正如王勇所说:“我们要让千年盐业文化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在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上,盐的故事正在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