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2025年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拓展人工智能(AI)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对破解农业现代化瓶颈、重塑乡村产业价值链意义重大。当下,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融入乡村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使得突破地理空间束缚和降低市场准入障碍成为可能,为改变城乡要素分配固有格局提供了契机。以人工智能为笔,精准发掘劳动、土地、资本要素潜能,促进生产要素的城乡双向流动,方能勾勒出乡村产业振兴的壮美画卷。
一、激活劳动要素,以人工智能培育“新型农民”?
劳动要素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源头”,人工智能可引领农民技能提升和乡村有序开放,促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
一方面,人工智能助力农民破解“本领恐慌”。过去,农民获取农业技术多依赖传统经验或线下培训,存在信息滞后、针对性不强等困境。如今,人工智能技术搭建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体系:线上,农民可依托人工智能农业培训平台选择与自身需求相匹配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课程,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病虫害防治、农机操作等场景,在“沉浸式”学习中快速掌握技能;线下,人工智能移动终端成为“田间导师”,农民只需拍摄作物生长情况,AI识别系统就能实时诊断病虫害类型、分析土壤肥力状况等,并给出精准防治和施肥建议,科技赋能推动农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三化”转型,有效解决农民“会种地但种不好”的难题。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支持市民开展“下乡创业”。人工智能的渗透与碰撞可在乡村地区推动形成兼具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长尾效应特征的经济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等奔赴乡村创业。在这些创业活动中,除以资源禀赋为核心的传统乡村旅游业外,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高标准服务为导向的现代乡村旅游业也占有相当比例。
二、优化土地要素,以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农业”?
土地要素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根基”,人工智能通过精准监测、智能规划、科学管理,为土地要素提效增值提供了技术支撑,让有限的土地资源产出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土地资源监测方面,人工智能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实现了对乡村土地的“全方位、高精度、实时化”监测。通过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算法,可快速识别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林地、园地)、作物生长状态、土壤墒情等信息,构建动态土地资源数据库。以武清区“智慧农田示范区”项目为例,该项目整合1.2万亩零散耕地,建成集“AI+物联网+大数据”于一体的标准化农田,通过部署土壤传感器、无人机巡检系统和人工智能决策平台,实现小麦、玉米种植的全流程智能化,土地产出率提升18%。
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人工智能依托大数据分析土地的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灌溉能力等禀赋特征,为土地“量身定制”最优种植方案。如在宝坻区“盐碱地AI改良与智慧种植”项目中,通过AI算法分析土壤盐碱度、pH值等数据,定制改良配方(如脱硫石膏施用比例),同步配套智能灌溉系统,将盐碱地成功转化为优质耕地。
三、畅通资本要素,以人工智能打破“市场壁垒”?
资本要素是乡村产业振兴的“血液”,人工智能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优化风险评估机制促进金融均等化,解决乡村地区资本“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困境,为乡村产业发展引入“金融活水”。
一是吸引城市资本回流,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乡村产业“信用画像”体系,显著改善了乡村金融市场的摩擦情况。长期以来,传统金融机构对乡村企业和农户的信贷审批,往往因缺乏完善的信用数据而难以推进,随着地方数据平台共建工作的深入推进,来自工商、税务、司法等部门的平台数据与本地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形成精准对接,方便处于结构化资产信息不足地区的金融机构重构信用评价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开展便捷授信,扩大乡村整体融资规模。
二是唤醒乡村沉睡资本。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乡村部分僵化和闲置资产有了更多的机会被外界所知晓和认可,也有了更多的渠道去对接潜在的市场需求。当这些资产通过互联网市场进入大众视野时,它们所蕴含的价值便会显现出来,从而顺利完成从资产到(互联网)资本的转化。如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对乡村的山水田园等自然风光资源进行视频投放,从而吸引大量点击分享,收获不同于传统旅游开发公司收取景点门票的“流量关注”。
劳动、土地、资本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要素,人工智能为这三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供了“金钥匙”。从激活劳动要素活力,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再到破除资本市场分割,人工智能正以其强大的技术赋能能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与乡村产业的进一步深度融合,必将助力乡村产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引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入发展“快车道”,推动乡村发展由“汗水驱动”向“数智驱动”跃升,在广袤“老土地”上长出多彩“新希望”。
(作者为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城乡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