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天津人(图)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09版:人物       上一篇    下一篇

口述 张庆国 整理 何玉新   作家张庆国

  近日,“碧草丹心,星月长明——《绿色的火焰》新书发布会” 在北京、昆明两地举办。该书作者张庆国、《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围绕这部作品展开探讨。

  《绿色的火焰》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化抗战全貌的非虚构作品。作者通过实地寻访,依次勾勒出张元济、梁思成、钱穆、费孝通、穆旦、艾青、梅贻琦、竺可桢、王芸生、冼星海、熊佛西、欧阳予倩等文化界名人在当年的状态,展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伟力与文化担当。

  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

  为西南联大殚精竭虑

  2023年冬天,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先生给我打电话,约我从抗战大后方文化活动这个角度写一本书,讲述国破家亡时中国人守护文明的故事。他的信任给了我巨大的鼓舞,也让我找到了思路——山河破碎,炮火连天,但人类的文化活动仍然存在,有人在战壕里写作,有人在炸塌的剧场里唱歌。

  2024年,我只身从北京西站出发,像一个抗战时的流亡文人,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天的田野调查,到达所有将会写到的事件现场。这个过程中,我随时停下来,用手机拍照,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晚上回到酒店房间,打开电脑写日记,最终整理出50万字的采访文字。

  2024年初秋,我从北京开车前往天津。陈卫民教授在南开大学门口等我。我们先去拜谒了南开创办人严修的雕像,离此不远,同样的绿树丛中,立着张伯苓的半身石雕。他们都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陈教授带我参观南开百年校史展览,我在展览图片上找到了梅贻琦身着长衫、腰背挺直的身影,还看到了他一家几口合影的温馨画面。

  梅贻琦出生在天津,是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严修是他的恩师,张伯苓是他的导师。他从南开升入保定高等学堂,1909年,以第六名成绩考取庚子赔款首批留学生,到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专业。学成归国后,进入清华学校教物理,又担任校务,处理琐细杂事。

  1931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危难之际,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1937年,南迁前夕,他成立迁移工作小组,统筹制订计划,协调交通工具,安排路线,与铁路部门沟通争取到一定数量的火车车厢,保证了师生安全及书籍、仪器的运输。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初建时,梅贻琦请建筑专家梁思成、林徽因设计校舍,所有房屋全是平房,图书馆、食堂是瓦顶,教室是铁皮顶,办公室和宿舍是茅草顶。1939年4月,联大新校舍全部落成,分东区、西区、东北院、中心区、南区和学生宿舍区。

  梅贻琦是高校管理专家,遇到他,是西南联大的幸运,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幸运。他处变不惊,泰山崩于前,渺小的人类难以逃脱,慌张和叫屈都毫无用处,只有从容面对,镇定观察,才能求生和壮大。

  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人

  雕像矗立于南开校园

  记得我来到南开大学,在陈卫民教授的带领下,找到校园中的穆旦雕像。他微低着头,目光从眼镜片后面投射过来。一面矮墙镶了石板,刻有“穆旦花园”四个字。

  穆旦生于天津,本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金庸(查良镛)是穆旦的同族叔伯兄弟。穆旦的父亲读过大学,母亲从江南余姚嫁来,不识字却好学,每天缠着丈夫教她几个字,慢慢读完了《红楼梦》《三国演义》。

  穆旦在南开中学上学,后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又转到外文系。二年级时,七七事变发生,家国面临毁灭,让人痛心疾首,穆旦也在诗歌《赞美》中展现了对大好河山的眷恋。

  清华、北大和南开迁往长沙,组成临时大学。1938年1月,期末考试后,师生们分三路去往大后方昆明。穆旦报名参加了步行团,戴军帽、穿军服、打绑腿,一路向南而行。他是充满激情的诗人,对陌生的世界有极大的好奇,想到要步行穿越三个省,还要穿越少数民族聚居区,见识到独特的生活场景,他很兴奋,忘记了辛苦。闻一多作为护送教师,也加入了步行队伍。穆旦特别高兴,途中常找闻一多请教诗歌写作的技巧。

  步行团安排了摄影、写作、调查等活动,穆旦构思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热烈讨论,计划到昆明后立即成立一个诗社,共同创作和讨论诗歌,他也开始酝酿组诗《三千里步行》。

  来到昆明一年后,他亲眼看到学校房屋被炸塌,战争的残酷对他的心灵产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猛烈撞击,他用叙事与抒情交互表达,完成了诗作《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人类可以失去居所,但不能失去诗歌,西南联大的师生在战乱中写诗,用诗谴责侵略者,描绘被炮火摧毁的家园,为苦难的人民发声。

  1941年年底,日军偷袭珍珠港,并把战火烧到东南亚,计划从缅甸入侵云南,直逼重庆。中国成立远征军入缅参战。此时,穆旦已毕业留校任教,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加入远征军,做了英文翻译。抗战胜利后,穆旦去美国留学,1953年归来,此后一直在南开大学当教师。

  从学徒成长为时评人

  以笔为枪激励中国人

  1901年,王芸生在天津出生,早年家贫,到一家茶叶铺当学徒。按常理讲,将来做顺手了能升掌柜,独当一面,若有幸自立门户,更是登上了人生顶峰。但他志不在此,每天干完活,就找掌柜的借书翻阅,出门办事路过街边报栏,也看得痴迷。他有一肚子话,想一吐为快,试着写稿投给报社,竟被刊出。他大喜过望,越写越多,越写越好。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王芸生参与了声援上海工人的行动,被推选负责宣传,主编《工会周刊》。1926年3月,《工会周刊》被迫停刊,他远走上海,很快成长为笔锋犀利的时评人。返回天津后,于1929年加入《大公报》。

  1936年,日军从关外向内扩张,进逼华北。为防不测,《大公报》决定在上海办分馆,由王芸生负责编辑。七七事变后不久天津沦陷,天津《大公报》停刊,上海版《大公报》担起了发声重任,王芸生写社评、看大样、等候前方记者来稿,夜以继日。由于经费不足,他倡议撰稿人降稿酬,自己带头不领稿费,只为保证报纸渡过难关。

  日军占领上海后,为控制舆情,下令所有报刊须送小样到日军指定部门检查。王芸生负责的上海版《大公报》自动停刊,以示抗议。他亲笔撰写社评,坦陈报人的爱国之心,向热情支持和关心《大公报》的上海读者告别。

  随后,王芸生颠沛流离,先是迁到武汉,又从武汉迁往重庆,出任重庆版《大公报》总编辑。1939年5月,日机轮番轰炸重庆,《大公报》报馆被炸成废墟,一名工友遇难。王芸生的家被炸塌了一半,幸运的是,他和长子、长女均不在家,夫人抱着次子、幼子借助楼梯躲过一劫,次女蹲在写字台下面,捡了一条命。

  《大公报》继续出报。房子塌了,他们就借用《国民公报》的房子临时办公,王芸生用血与火的文字,抨击侵略者的罪恶,为民众和士兵打气,鼓励大家看到侵略者必败的远景。这是报人在用笔参加抗战,他认为,命运握在每个中国人自己的手里,中国人自己不沉沦,就不会亡国,所有中国人都把国家命运牵挂在心中,国家就会振奋强大,不再受欺辱。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文化是一种态度,表明人类在认真生活、反省存在的意义;文化还是人类的灯塔,引领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我希望能把这种精神的力量传递下去,对我来说,是一件光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