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津韵河东 向新之城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03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孟若冰

  本报讯(记者 孟若冰)9月25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东区专场。据悉,“十四五”以来,河东区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三新”“三量”等重点工作,努力推进创新转型示范区、城市更新实践区、直沽文化繁荣区、宜居宜业承载区建设,各项事业取得稳步提升。

  打造转型发展的活力河东。河东区坚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宝贵机遇,优化“一站一带一园多点”总体布局,推进“站产城”融合发展,促进天津站地区、海河东岸创新发展带、金贸产业园区等载体提质升级。相继引进了国能集团天津电力、大唐电商等一批央企下属企业项目,驻区央企下属总部型企业达到32家。全区限上企业持续增加,民营经济经营主体超过7.6万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金融业比重从18%上升到26%,科研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比重从8%上升到12%以上。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发挥区内大院大所、科教资源作用,推动“地”“电”“核”等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河东区成为全国首批10个二手商品流通试点城市之一。

  打造焕新焕彩的品质河东。河东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特点,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城市更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做优增量推动盘活存量、有效提升质量。在中心城区率先编制区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十四五”期间梯次谋划实施了一机床、津龙湾、井冈山路、一冷·天音、大直沽片区等一大批大体量城更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240亿元,曾经的“工业锈带”正蝶变为“产业秀带”“生活秀带”。嘉里中心、金茂广场、俄欧风情街、路劲屿东城、大直沽中路等商业综合体和特色街区串珠成链、交相辉映。

  打造人文荟萃的魅力河东。河东区持续做好文化传承发展、商旅文体展深度融合。聚焦“直沽根、海河脉、工业地、非遗韵”的直沽文化特质,赓续文史脉络,重塑工业空间。全区非遗代表性项目达171项,总量居全市前列。推出祥禾糕点、大直沽酒、老津衛花茶等具有河东特色的系列产品。深入挖掘严复与天津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严复主题公园建设。坚持“文创+科创”定位,在全市率先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办公室,与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管委会深化合作,成立河海津韵文创产业发展联盟,推动成立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天津中心。推动建设金阜码头、直沽码头、棉3码头,河东体育场、河东区文化馆剧场实现运营,丰富各具特色的消费场景,把文旅“流量”变为消费“增量”。

  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河东。河东区始终把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作为“头等大事”,每年扎实实施20项民心工程,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成立天津首家街道驿站和商圈就业驿站,累计新增就业8.2万余人。累计新建、改造5所义务教育配套学校、2所十二年制学校、11所幼儿园。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40余个,总建筑面积近60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9万户。深化“大城三管”,扎实推进美丽社区建设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扮靓城区颜值、完善便民设施,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国家卫生区,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此外,河东区始终把青年人才当作发展“生力军”,构建升级“1+14”人才政策体系,既关注人才、产业、创新链融合发展,又关心人才衣食住行。组织重点企业赴全国高校举办“智荟河东”专场招聘,举办“高校学子河东行”,不仅建成全市首家就业驿站,还建设天津站就业驿站,让各地人才“下车即享就业服务”。连续四年实施“百名博士倍增项目”,引进118名博士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锻炼,产出240余项合作成果。支持包括国家级技能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在内的10家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在全市首推企业自主认定人才政策,让企业在河东享受人才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