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广厦舟屯盛典隆(图)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篇    下一篇

章用秀

  矗立在解放桥桥头的百福大楼,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是天津早期专供出租的商业综合写字楼,其船形设计被视为天津象征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之一,象征着天津法租界进入“摩登”时代,具有重要的建筑艺术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2013年1月,百福大楼旧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为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当年在百福大楼以东的地方亦是法式建筑。但让今天的人们想象不到的是,这个地方在二百多年前居然有一座与海河相通、专以停泊龙舟而供皇帝来津巡游之用的皇船坞。

  坞,指的是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船坞是指修造船或贮停船用的坞式建筑,灌水后可容船舶进出。天津的这座皇船坞与其说是船坞,是贮存“御舟”的处所,倒不如说是一片辉煌而有气势的皇家建筑群。在清代的“天津八景”中有“广厦舟屯”一景,指的就是这里。皇船坞位于现今市内的中心地带,早已被填平、拆毁,今已鲜为人知。但它在清代确是一处大名鼎鼎的胜迹,并在天津历史上着实红火了一阵子。

  皇船坞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其坐落地点据《天津县志》里说:“在天津闸口水围,御用龙舟俱贮此。”《天津县新志》说:皇船坞康熙五十二年建,乾隆二十六年改建,坞房贮御舟十一艘,立内外坝以备出入,设石闸以司启闭。所贮有安福舻、翔风艇、行春舫、第一舟、沙飞船、湖船、乌图里船等,舟之最大者长九丈三尺,阔一丈九尺。有坞房五十四间,周长一百六十丈,“林木青苍,颇绕幽胜”。乾隆时代的诗人汪沆有诗云:“船坞周遭百丈强……”诗中所说的“周遭百丈”并不夸张。按今日估算,皇船坞的面积当在30亩以上。同时代的天津知县张志奇有咏皇船坞诗云:“亭亭依岸舣龙舸,碧瓦参差照绿波。玉辇不来春树长,游鳞争比旧时多。”诗中勾勒出这里非同一般的气派与景象:数条御船停泊在“亭式”坞房内,座座“碧瓦”的船坞坞顶映耀在波光之中,鱼儿在水中游弋,河柳丝丝,绿意融融。著名文人蒋诗也有咏皇船坞诗云:“皇船坞口是渔家,杨柳青青拂岸斜。绝似西湖好风景,二分烟水一分花。”皇船坞周围遍植杨柳,坞口渔家归舟,其景真如钱塘西湖。

  清代,天津的海河、南北运河的航道承担着漕粮运输、百姓往来于南北、士子赴京赶考等水路交通的重任,也是皇帝南巡、赴大沽口巡海的水路航线。走水路要有停船的船坞。从这个意义上讲,天津的皇船坞也是海河航运的产物。特别要提的是清代帝王中来天津次数最多的两位皇帝——康熙帝和乾隆帝对船坞的需求。由于康熙、乾隆及清代其他皇帝与天津的这种机缘,更由于当时帝王出行大都依赖于水路,在海河边建皇船坞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换句话说,也正是海河航运造就了天津这座专供皇帝巡游之用的皇船坞。

  关于皇船坞的确切地点,以往也有不同的说法。上世纪50年代有人说是在今天百货大楼斜对面靠近海河的地方,并说1955年夏和平路旁的胜利公园四周栽种矮松刨地换土时,在北面靠近人民银行芦庄子办事处的地方,距地面70厘米处挖掘出成行的大砖,经考定正是当年皇船坞所用。其实这是不对的。《津门保甲图说》“东南一带村庄图说”讲得很明确:“火神庙稍东曰季家楼,其对岸曰皇船坞,为恭贮水围御用舟楫之所,昉自康熙时。跨流架屋,林木青苍,旁有炮台,亦旧时所筑,其上生树一株,土人云已近百年矣,附近居民即呼为炮台村。”季家楼即在今天的天津站一带,从“保甲图”上看,那皇船坞恰与季家楼隔河相望,处于海河弓形大弯的半包围之中,与早期著名寺院紫竹林相距不远。

  《津门保甲图说》为官刻,镌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这说明道光年间,皇船坞依然存在,后来逐渐湮没。清咸丰十一年(1861)清政府与法国签订《天津紫竹林法国租地条款》,这里成为法租界的一部分,其后这里用海河吹泥填垫抬高地面,相继建起洋楼,皇船坞不复存在。但百福大楼则保存了下来。2008年,在百福大楼以东建“津湾广场”,作为天津市20项大服务业聚集的地方之一,“广场”由多座欧式风格的地上商业建筑及地下商业街、停车场共同构成,并设有开放式广场及沿海河湾亲水平台,汇集了剧场、影院、书店、高端餐饮、娱乐等业态,成为人们观光、游玩、娱乐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