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投笔从戎 为国捐躯(图)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07版:学习周刊·党史       上一篇    下一篇

董乃硕

  他身为北洋学子,当民族危亡悬于一线时,率先发出抗日救亡的怒吼;他身为抗日将领,以铮铮铁骨开创抗日根据地,英勇抗击外来侵略。他为挽救民族危亡、谋求人民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勋,面对深重国难,最终将热血洒在了抗战最前线。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清河平原抗日武装的杰出创建者和卓越领导者马耀南。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天津大学建校130年华诞,特撰此文深切缅怀这位从北洋大学走出的抗日将领。

  马耀南,原名马方晟,1902年7月16日生于山东省长山县第三区北旺庄(今淄博市周村区北郊镇北旺村),德国人修建的胶济铁路线就在他家以南三百米处,帝国主义列强的火车轰鸣声伴随着他长大。马耀南18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在校期间参加了王尽美、邓恩铭组织的“励新学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启蒙教育,积极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

  马耀南立志以工业振兴祖国,1924年9月考入天津国立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机械工程系,就读期间历任北洋大学学生联合会主席、天津学生联合会负责人。当时平津地区尚在封建军阀控制之下,革命活动仍处在地下状态,在国共合作背景下,李大钊根据中共中央在天津建立地方党组织的决定,指示于方舟、江浩、李锡九等人返津后加紧筹建国共两党的地方组织。1924年2月,国民党直隶省党部和天津市党部建立起来,马耀南加入了国民党,并任天津市党部第二区党部委员。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马耀南在北洋大学倡议师生建立“反日会”,组织举行示威游行抗议活动,声讨日本在济南犯下的滔天罪行;倡导创办“五三工厂”,以唤起国人反帝爱国之心,被推举为北洋大学“反日会”常务委员,出席在总商会举行的“天津市各届代表会议”,在会上当选为副主席并宣誓就职。1929年3月,马耀南作为天津“反日会”代表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反日大会”并向大会作报告,同时被国民党天津市党部组织推选为出席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天津市八名“候圈”代表之一,其中马耀南得票最多,排在“候圈”名单首位,与全国“反日大会”代表一起赴南京向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请愿。1930年暑假前,马耀南以优异成绩获取北洋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

  1930年,由于马耀南曾参加过反蒋斗争,且与多名共产党员有过密切交往,被开除国民党党籍并遭迫害通缉。在党组织派遣“打入”国民党天津市政府工作的张友渔帮助下,马耀南迅速撤离出天津市,到直隶省永清县(今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中学任教,从此马耀南转入教育界,决心通过教育培养革命人才,以待时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马耀南在永清中学任教时作时事演讲,痛述日寇的侵华野心和罪行,组织游行示威,并于10月13日在天津《益世报》刊发题为《对日宣战是中华民族当前唯一之出路》文章,主张“利在急速应战、为反抗而战、为被压迫民族而战”“决心壮烈之牺牲,动员全国同胞组织起来”,逐一分析敌我优势弱点,并从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军火、宣传等六个方面统筹提出应对措施。号召全国同胞“即日起,自行组织,十人一组,组成十人团,彻底觉悟,共起奋斗,抗击日寇”!这声呐喊掷地有声,比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早了整整十年。

  1933年8月,马耀南回到长山县出任长山中学校长,他上任后即推行“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教育主张,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深入社会实践,密切联系民众,在长山县及周边一带具有崇高威望和巨大影响力。

  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之心昭然若揭,1937年8月2日,马耀南在国民政府《广播周报》发表《战时应组织民众》一文,号召“全国知识分子发动最大组织力,领导民众抗战,尽全民族之力作殊死战,作持久战,决心壮烈之牺牲”。马耀南以其在当地的威望,迅速拉到了一支抗日武装队伍。

  1937年底,马耀南在中共山东省委委派的地下党员姚仲明、廖容标帮助下,召集在校师生和附近的抗日骨干发动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宣告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马耀南任临时行动委员会主任,清河平原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由此成立。1938年6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遵照中央指示,决定将马耀南领导的五军主力部队整编为八路军序列,并派杨国夫、霍士廉、鲍辉负责部队整编组建工作。马耀南全力支持省委整编决定,会同骨干力量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五军部队最终顺利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后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马耀南为第三支队司令员,同年10月,马耀南经郭洪涛、霍士廉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6月2日,马耀南率部队准备开辟邹(平)章(丘)齐(东)边区抗日根据地,进而向北打通与冀鲁边区、津南地区的联系,日寇得到消息后于6月5日调集多地日伪军进犯,第三支队依靠地形优势以简陋武器英勇抗击六千余敌人的围攻,成为山东抗战史上影响巨大的一次战斗,与平型关大战等战役一起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1939年7月22日,马耀南带领部队途经桓台县牛王庄时又遭到敌人的包围,马耀南率部突围至附近的大寨村时,遭到埋伏在丁字路口敌人的机枪扫射,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年仅37岁。

  在马耀南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同胞兄弟马晓云、马天民都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后来都在抗战中英勇牺牲、为国捐躯。马氏三兄弟被当地百姓尊称为“一马三司令”,他们的事迹家喻户晓,“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专打日本鬼,保护老百姓”,这首抗战时期在清河平原广泛流传的抗日民谣,至今在鲁北仍被广为传唱。

  马耀南这位从北洋大学走出的抗日爱国将领,深受人民群众爱戴和敬仰。他的思想境界、人格魅力和“忠诚、勇敢、奋斗、奉献”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