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从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感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05版:学习周刊·理论创新       上一篇    下一篇

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 贾自欣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主要内容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行动。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通过一系列成果文件、合作机制和务实项目,将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受益的实践。

  一、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区域实践样本。为未来十年合作定调定向。《上合组织未来10年(2026—2035年)发展战略》从安全、经济、人文等维度擘画了合作蓝图,体现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所强调的“系统观念”。为国际秩序变革贡献中国方案。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这一倡议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张一脉相承,标志着中国对全球治理的思考从“理念提出”进入“体系构建”阶段。多元包容的命运共同体缩影。上海合作组织的“多元性”特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共存”理念的生动体现。各方始终坚持“求同存异”,在平等协商中化解分歧。这种包容精神,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所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高度契合。

  二、“上海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共振。从“安全共同体”到“发展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初期以安全合作为核心,如今已拓展至经济、人文、生态等50多个领域。这种拓展呼应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念。从“双边合作”到“多边平台”。上海合作组织最初是双边关系的延伸,如今已形成“成员国—伙伴”的合作网络,并建立起元首理事会、总理会议、外长会议等多层次机制。这种机制化建设,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强调的“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相呼应。从“区域组织”到“全球影响”。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发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声明,呼吁“弘扬正确二战史观”,这是对历史修正主义的有力回击;通过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声明,反对单边制裁和“小院高墙”,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这些行动体现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所强调的“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与未来展望。坚持“多边主义”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然选择。上海合作组织通过24年实践证明,只要坚持“上海精神”,不同制度、文明的国家就能实现共赢。这呼应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强调的“多边主义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路径”。秉持“务实行动”是理念转化为共识的关键路径。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上,中国提出的倡议、通过的成果文件,都聚焦“务实高效”。印证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所强调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也为其他国际组织提供了“从理念到行动”的范本。弘扬“文明互鉴”是构建共同未来的精神纽带。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中的文明对话,打破了“文明优越论”的迷思,践行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所倡导的“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