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日期:09-29
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陈旭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聚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明确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新质生产力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而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对财税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可以从“预算保障、税收激励、央地协同、多策联动”四个方面精准施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财税动能。
一、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领域,进一步健全预算制度。一是平衡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财政政策既需要重点支持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培育,也需要对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强投入,推动新旧动能融合发展。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充分考虑新技术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让新质生产力发展红利惠及更多群体。三是依托数字化技术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强化财政资金支出效能。
二、完善同新业态适配的税收制度,促进创新与财政可持续发展。一是针对性调整与新质生产力关联密切的税制设计。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减轻科技型企业中间环节税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以精准高效为原则,为高新技术企业等新质生产力核心载体减税赋能。完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更好引导新质生产力创新要素的汇聚。三是满足新质生产力对创新活动的人才需求,强化对新型劳动者的税收激励,引导人才向创新领域集聚,扩大高素质劳动力供给。
三、理顺央地财政关系,保障新质生产力区域均衡发展。一是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大科学装置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领域,由中央承担主要事权与支出责任。而对地方特色产业升级、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区域性创新领域,则由地方承担主导责任,充分发挥地方资源禀赋与创新活力。二是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差距。重点关注创新基础薄弱地区,健全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四、多措并举协同发力,凝聚新质生产力发展合力。一是强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破解企业融资难题。通过“财政贴息+货币工具”协同机制,直接降低企业技术改造的融资成本。多部门联合梳理产业需求和资金缺口,统筹财政资金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投向。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发挥财政资金风险分担作用,撬动银行信贷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二是推动财税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完善制度保障框架。以国家产业规划为导向,将财税政策工具与产业引导目标深度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