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三轮摩托车属于机动车,上牌管理本是规范行驶、保障安全的重要举措,然而近日有市民反映,即便主动选择合规车辆,却在申请牌照的第一步——投保交强险时接连碰壁。记者调查发现,多家保险公司以“未开通相关业务”为由,拒绝为电动三轮摩托车承保交强险,导致群众陷入“欲守法却无门”的尴尬境地。
新车上牌 交强险成难题
市民马先生一家最近正因为新买的电动三轮摩托车上不了牌照而发愁。他父亲新购入一辆符合国标的知名品牌电动三轮摩托车,这辆车手续齐全,不但有合格证、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和机动车销售发票,而且生产厂家明确表示该车型已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备案,也就是说,该车辆可以合法上牌。
然而,当马先生咨询属地车管所如何办理登记时,被告知除了购车手续等,还需要交强险保单才能上牌。“我们前后问了好几家保险公司,在支付宝上也查询过,都没有找到能给这种车投保交强险的渠道。”马先生无奈地说,“上牌卡在保险这一关,想合法上路,怎么就这么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在中国境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所有人和管理人都必须依法投保交强险。
针对电动三轮摩托车的管理,天津市公安局也在“政民零距离”栏目中明确回复市民,本市外环线以外摩托车可以上路行驶,电动三轮摩托车属于机动车范畴,必须申请机动车牌照,按规定投保交强险后方可办理注册登记,最终领取黄色摩托车牌照。
投保遇冷 线上线下双双“碰壁”
尽管政策有明文规定,现实中车主们却依然面临投保难的尴尬。记者首先咨询了支付宝“蚂蚁保”平台,保险专员明确告知,除浙江省外未开通其他省份电动三轮摩托车交强险业务,无法投保。
线上渠道行不通,线下保险公司是否能够承保?记者先后联系中国太平、阳光保险等企业,得到的回复几乎一致——公司目前仅开展普通机动车的交强险业务,对于电动三轮摩托车“没有相关业务”。中国平安保险客服表示,线上无法办理,此事需前往远郊五区的门店处理。然而,门店工作人员又要求车主必须本人驾驶车辆到场,并携带相关手续进行拍照存档。即使完成这些步骤,现场也无法直接办理,车主仍需等待业务员的后续通知。相比之下,普通机动车交强险的办理没有这些繁琐的要求。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马先生的案例并非个例。众多网友的留言印证了电动三轮摩托车“投保难”的窘境。
行业规范明确 为何企业不遵守
电动三轮摩托车投保并非“无章可循”。2022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电动摩托车承保实务(试行)》,明确了电动摩托车交强险的保费计算与操作流程。文件将采用电驱动的两轮、三轮车辆(不含电动自行车)纳入承保范围,并特别将电动三轮摩托车归类于“功率8千瓦以上”档位,要求其交强险与商业险的费率标准与同档位燃油摩托车保持一致。此外,文件也强调应进一步规范针对消费者的线上服务流程。该规范的出台,旨在弥补电动摩托车在风险识别、定价与服务等方面的制度空白,为统一、规范承保提供依据。
既然有章可循,为何保险公司仍不愿提供服务?一位保险业内部人士透露,核心原因在于商业利益考量。“电动三轮摩托车的交强险保费极低,按照排量每年从80元到400元不等,远低于传统机动车。然而一旦出险,赔偿却按机动车标准执行,赔偿金额比较高。”他表示,“从精算角度看,保费与赔付风险严重不匹配,对保险公司来说几乎是稳赔不赚的生意。”此外,目前电动三轮摩托车的主动投保比例仍然偏低,不少车主选择违规上路,进一步削弱了保险公司的推广意愿。该人士还指出,部分公司名义上开通了该业务,但往往设置线下面签、原件复核、影像留存等流程,无形中抬高了投保门槛。可见,行业规范虽已确立,但在商业利益与现实风险的权衡之下,保险公司普遍缺乏承保动力。
民生需求遇阻 保险困局埋隐患
电动三轮摩托车被广泛用于个体商户短途运输、居民日常采购、老年人出行代步,以及快递、外卖末端配送等多个民生领域,已成为基层社会运转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无法顺利投保交强险正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合规车辆因缺乏保险无法登记上牌,挫伤了公众配合管理政策的意愿。大量未经保险的车辆上路行驶,埋下了显著的社会安全隐患。交强险设立的初衷,本是在事故发生后为受害人提供及时的基本保障。如无法投保交强险,一旦发生严重事故,肇事车主可能因无力赔偿,致使受害家庭陷入困境。
为打破电动三轮摩托车交强险“投保难”的僵局,记者将情况反映至天津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得到的回复是保险业、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市场行为监管职能归属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随后,记者通过总局金融消费者保护服务平台反映了相关情况。问题究竟能否推动解决、何时能有实质进展,仍是一个未知数。
专家观点:加强顶层设计 疏解政策堵点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党校基地研究员赵静静认为,电动三轮摩托车投保难,长此下去会形成恶性循环。保险公司因担心亏损而拒保,表面是规避商业风险,实则将保障责任变相推向社会。法规条文虽清晰,却在执行层面出现脱节。破解这一困局,关键在于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协同。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通过政策引导明确保险企业的社会责任,或推动建立普惠性保险保障机制,为电动三轮摩托车车主开辟参保渠道。只有补齐制度环节,使守法可行、违法可控,才能真正实现长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