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清华天津同学会旧址追寻记(图)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篇    下一篇

刘新强   题图:湖北路19号清华天津同学会旧址今貌

  近日收到袁帆学长发来的文章《天津戈登道27号的清华抗战秘闻》,拜读后感慨万千。作为一名南开学子,近半年来我却走上了苦苦追寻清华天津同学会旧址之路。这一切都源于2024年与袁学长在昆明西南联大旧址结下的不解之缘。

  2024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校友组成“湘黔滇毅行团”,沿着当年西南联大西迁路线,用7天时间完成1800公里行程,以“重走联大之路”向87年前的“教育长征”致敬。

  我因工作原因未能全程重走联大之路,但有幸于11月2日与“毅行团”在昆明西南联大旧址会合,特别是有缘与袁帆学长相识。交谈中获悉,袁帆学长系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1975级校友,被清华聘为“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征集工程”特邀顾问。当他听说我来自天津时甚是兴奋,特别嘱托我帮他查找清华天津同学会旧址,我欣然答应回津全力寻找。

  2024年11月10日,袁学长发来微信讲“刘校友好!一周前我们在昆明相识,谈到清华天津同学会旧址的确认问题,现将我上半年的调查报告转发给你,供参考”;同时,他特别说到调查重点是“这幢房子当年是谁投资兴建的”和“产权归属、门牌号码、租住用户”等变迁情况。他原以为天津城市档案中会有所记载,但很遗憾未查到,所以他对我抱有很大希望。我深为袁学长精益求精的严谨作风和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感责任重大,从此开始了对“戈登道27号”的探寻之路。

  首先,我从海量开源信息中查明“戈登道即为湖北路”,并找到了《天津英租界道路原名》等相关佐证。1890年,英租界当局为纪念在开辟和规划租界中有过贡献的戈登,将竣工的工部局大楼命名为戈登堂;1897年,英租界扩充时将新建成的一条路命名为戈登路(亦称戈登道),并将这条路排序为13号路,另外,将与戈登路相连,自重庆道至南京路的路段命名为怡丰路;1946年,这两条路被合并成为今天的湖北路。此外,我从大量史料中厘清了“戈登道27号并非现在的湖北路27号”。湖北路27号原址据悉曾是醇亲王载沣故居,现为天津文学艺术研究所等单位使用。

  其次,为了彻底查清清华天津同学会会址的真相,2024年12月11日,我特地去了天津市档案馆,看能否查找到相关历史线索。不久,档案馆工作人员经过深入查找,终于获得许多线索,包括:

  1.在卞僧慧所写《天津英租界的两个抗日据点》中提及“一处在戈登道13号路(今湖北路),叶企孙先生以清华天津同学会为据点,支援冀中抗日活动”。

  2.《吴宓日记》记载:“又悉叶企孙在天津住State Hotel Race——Courserd(英租界,维多利亚路191A,第3号套房)。”

  3.1949年清华同学会天津分会在民政局的登记表,其中登记地址为“湖北路31号”。

  4.还有回忆文章显示,湖北路13号为义源货栈,15号为达明医院,17号为万生银号,19号为清华同学会公寓。

  根据这些线索,虽然可以确定清华天津同学会会址在如今的湖北路,但关于具体地址的表述相互并不一致,到底是史料有误,还是确有变迁?抑或另有他情?这些矛盾点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一时间查找工作似乎走入了盲区。

  2025年6月25日,查证工作出现转机,天津市档案馆和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对已有线索进行了梳理分析。首先尝试查阅民国天津城区图、民国报纸数据库,但均未能找到精确到牌号的文献信息。然后改变思路,尝试寻找当时亲历者或其他知情者的描述信息,后找到了钱伟长、叶企孙、吴宓等1937年到访过“清华同学会”的记载,确认了“戈登道27号”是清华天津同学会所在地。最后,找到一些2000年后的资料,关联起来综合分析,基本可以确认今湖北路19号即清华天津同学会旧址。比如,清华大学1937年毕业生苏良赫所作《早年入清华学习和工作的回忆》一文中提及,同学会临街,对面是一个大体育场,本身是三层楼房外加地下室。阎裕昌孙女阎美红2022年8月在《北京青年报》上撰文《怀念在抗战中牺牲的祖父阎裕昌》提及,1937年10月,阎裕昌从北平来到天津,将清华实验室的稀有金属镭交给叶企孙,见面地点就是在英租界13号路戈登道上的天津清华大学同学会小洋楼院内。

  还有,2010年8月《每日新报》所刊《钱伟长天津故居被发现 寄居天津期间一直教书》一文中写到,清华天津同学会所在地在湖北路19号是经过证实的,加上居民冯培焰老先生详细的口述和证明,判断出湖北路15号就是钱伟长在天津时的居所。

  另外,1934年5月30日《大公报》登载的一则广告信息,也证明戈登道27号是清华天津同学会地址。

  我旋即将上述信息发给袁学长,他回复:“非常感谢!《大公报》广告让我确定了‘戈登道=13号路=湖北路’,阎裕昌后人回忆也基本可信,特别是右边套和左边套的区别,也是认定的关键条件。”

  为了印证查询和研究情况的准确性,我先后多次走街串巷、深入现场实地调研、入户走访、拍照留存,并及时把进展情况告诉袁学长。

  2025年7月23日,袁学长给我发来他新撰写的文章《1937:天津戈登道27号的清华秘史》,他说“我花了些时间,整理了一篇文章,您先看看,是否说清楚了?其中特别是熊大缜和北大沈仲章合作抢救国宝,这是过去不知道的历史事件”。7月28日,袁学长又特别叮嘱我,“最好能进入19号,掌握基本布局,包括几个房间、楼梯样式等。只要布局符合史料,就更有说服力了”。

  转天一早,我再次进行实地走访,与居住在湖北路19号院的两户居民以及17号院的居民冯大爷深度交流,并查看了19号院每层的房屋结构,均与史料完全符合,最终确认湖北路19号即清华天津同学会旧址。

  袁学长科学严谨的治学之道、谦虚谨慎的品格和对历史真相的执着探寻,无不体现出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令我感动和钦佩,通过这次查找工作,我们俩也成为忘年之交。至此,我心中久悬的石头终于落地,总算没有辜负“让历史呈现本来面貌,让英雄之光重放光芒”的美好愿望,也为“重走西南联大路”增添了特别的意义,更是用实际行动对可歌可泣的全民抗战精神表达了应有的“缅怀、敬畏、景仰”。

  袁学长在《天津戈登道27号的清华抗战秘闻》一文开篇即提到,“天津英租界,一个浓缩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戈登道27号,一个富有时光感的旧时地址,当二者一起叠加在‘1937’的历史天幕之上,却成为一段清华抗战秘闻的代名词”。我们苦苦追寻清华天津同学会旧址,就是为了深入挖掘清华师生抗战南迁的传奇故事,为了永远纪念那段发生在小洋楼里的斗争历史,为了永远不能忘却西南联大为中国抗战作出的重大贡献。

  树影婆娑,光影变幻,面对这座见证了清华人一段抗战传奇的小洋楼,我深深感到,这里的一砖一瓦似乎都充满了不能忘却的历史意味。感受如今的岁月静好,更要铭记英雄前辈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流血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