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禺诞辰115周年、天津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天津人艺)建院74周年之际,一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戏剧对话正在天津的城市肌理中展开。
从历史到当代:
戏剧传承的新探索
昨日14时30分,天津人艺的演员们手持花束,走入位于河北区民主道的曹禺故居。这座建筑前,曹禺先生的外孙苏蓬轻抚青铜雕像的基座,感慨万千。此刻,距离曹禺诞生于此,正好115年。
两小时后,天美艺术街区圆厅剧场内灯光渐暗。这座由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旧址改造的圆形剧场,正是1936年曹禺执教期间创作《日出》的地方,如今以全新面貌迎来首次与天津人艺的艺术碰撞。“《雷雨》作为我外祖父创作的第一个戏,从1935年首演至今整整90年。一个戏能演90年,经过时间的检验成为经典,我们更期待它能传承下一个90年。但经典需要创新,需要与时代同行。这次来到天美艺术街区,看到这个新颖时尚的艺术空间,希望用更多元的形式,让殿堂级的经典话剧变得生动有趣,吸引更多年轻人。”苏蓬表示。
“在天津人艺74年的历史中,这是首次在天美艺术街区呈现沉浸式戏剧。”天津人艺院长李阳表示,“我们精选曹禺先生的《雷雨》《日出》,由甘雨、吴杰、冯验晴等演员联袂演绎,这是对城市戏剧传统的创新传承。”据悉,国庆期间,该街区将举办“曹禺三部曲”的沉浸式演出和戏剧展览。
街区艺文润城公司负责人姜大方介绍:“这个圆厅剧场本身就是天津城市文脉的重要标志。其独特的声学设计让演员无需扩音设备就能实现声音的完美传递,这种物理特性恰好隐喻着戏剧艺术直抵人心的力量。”
沉浸式体验:
戏剧空间的创新探索
圆厅剧场突破性的环形空间设计,重构了传统的观演关系。观众不仅能近距离欣赏天津人艺演员的精湛演出,更能通过创新的互动设计,成为戏剧情境的参与者。这种沉浸式体验,正是对曹禺“戏剧要贴近生活”艺术理念的当代诠释。
在《雷雨》的演出片段中,演员们打破舞台界限,让观众置身戏剧情境;《日出》片段则通过环境戏剧的表现手法,创造出更具代入感的艺术体验。这种创新尝试,让两部经典作品在天美艺术街区这个戏剧空间中焕发出全新活力。
“这是天美艺术街区作为新型演艺空间的首次戏剧实践。”姜大方表示,“我们期待这里能成为城市文化创新的实验室,让经典艺术与当代生活进行更丰富的对话。”
文化赋能:
城市更新的戏剧维度
当夜幕降临,天美艺术街区的铸铁街灯与圆厅穹顶的星光交相辉映,这场跨越时空的戏剧对话展现出超越单次活动的文化意义。从曹禺故居到天美圆厅,约3公里的距离串联起城市文化记忆的时空坐标。
天美艺术街区通过保留历史建筑风貌与引入创新艺术形式,构建起融合传统与当代的文化场域。这种历史空间活化与艺术创新介入的模式,正在为天津城市更新提供独特的文化视角。
在这个特殊时刻,圆厅剧场不仅延续着曹禺的戏剧精神,更通过创新的演艺形式,让百年经典与城市生活引发新的共鸣。当海河的晚风吹过天美艺术街区的红砖墙,这座城市正在书写着戏剧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