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能有多有趣?京津冀的科学老师们正组团寻找答案。
日前,2025年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在天津正式启动,围绕“基于科技馆科普资源的项目课程开发”主题,把项目式学习、实验设计实操搬进培训课堂。63名来自京津冀三地的老师在这里“取经”,只为把更生动、更接地气的科学课带给孩子们。
从培训活动到现象级科普品牌
作为天津科技馆第二次承办的品牌培训活动,今年的培训为期一周,吸引了京津冀三地63名中小学教师参与。如今,该培训已从单一的能力提升活动,成长为推动区域科普教育协同发展的现象级项目。
“去年培训时,我们要求教师提交课程教案作为结业作业。经过一年跟踪,不少教师将设计的课程落地到本校教学中,还有教师带着这些课程在各级教师比赛中获奖。”天津科技馆事业发展部部长白理介绍,为持续赋能教师,馆方专门建立交流群,教师们可在群内分享教学动态、课程实施情况与学习心得,还能与授课老师实时互动,获得常态化延展服务。
今年的培训在师资与课程上全面升级。师资团队不仅会聚了天津科技馆的金牌辅导员、一线资深教师,还引入业内更高层级专家,通过案例分享、政策解读,为教师带来前沿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更趋多元,涵盖专题授课、辅导员经验交流、研学实践等模块,同时紧跟时代趋势,融入人工智能相关内容,精准呼应社会对科技教育的新需求。
来自秦皇岛市海港区东港镇第二小学的科学教师张庆,对培训中“STEM(?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的英文首字母缩写,代表一种跨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课程课时优化”的内容印象深刻。“讲师提到,40分钟常规课时适合开展简短的微型STEM课程,但复杂课程难以在单课时内完成。”张庆感慨道,“讲师建议向学校申请两节课连排、三节课连排,甚至一周腾出一个半天集中教学,这种方式能避免打断学生思路,对培养孩子的思维、动手与表达能力特别有帮助。”
让科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培训现场,讲师杨勇随身携带的黑色布袋格外引人注目——布袋印着月球图案,里面装满了他亲手设计的教具。“今天我将以二进制课程为例,分享从课程构思到开发的全流程,包括知识点导入、教具设计等内容。”杨勇说,单纯讲理论和结构,教师课后可能仍不知如何操作,因此他的课程格外注重实操性,带来的教具更以具象化、可拆装的形式承载知识,让孩子能直观理解抽象的数学与科学原理。
“科学能不能成为孩子们的生活方式?”这一问题引发了培训现场的深度思考。北京市少年宫科技教学部部长赵川龙给出了答案:“推动科学教育融入孩子日常,需要‘双向发力’。一方面,现在孩子日常接触各类科技设备与电子产品,对科学已有初步认知,生活场景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学校、少年宫、科技馆等机构要主动作为,将孩子零散的科学知识系统梳理,形成有条理的知识体系,这需要各方协同推进。”
馆校合作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天津市东丽区丽泽小学科学教师吴凡坦言,培训让她对馆校合作的价值有了更深理解:“学校实践资源有限,而天津科技馆有丰富的科普展品与互动装置,相比传统课堂依赖课本和图片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有效弥补学校实践教学的短板。”
白理补充道,去年培训结束后,参训教师的互动与合作并未止步。许多学校通过培训,系统了解到天津科技馆涵盖教师专业支持、科普资源入校、场馆沉浸式体验、科技赛事组织等在内的多元服务后,主动提出合作意向并签订馆校共建协议,其中不乏北京、河北两地的学校。据统计,仅过去一年,借助该培训“牵线搭桥”促成的各类合作就达10余次,让馆校合作的成果真正突破了地域限制,辐射京津冀三地,惠及更多师生。
打造1+1+1>3的科普教育生态
今年的培训在组织形式上暗藏“巧思”——按照课程要求,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作业,每组均包含天津、北京、河北的中小学教师及三地科技馆辅导员。“这样的分组方式,能促进组员分享各自的工作经验、学校教学特色,在相互学习中建立长期友谊,为后续开展跨区域联合教研打下基础。”白理解释道。
“我是带着明确的目标来的:学习天津科技馆的运营模式,包括场馆与教室的布局设计、科普项目设置等,希望将这些经验带回去,提升我们的科普教育质量与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效果。”赵川龙的话,道出了许多跨区域参训教师的心声。
在赵川龙看来,京津冀教育协同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对三地学生而言,协同活动的直接益处来自教师能力的提升。通过跨区域交流,北京教师能学习天津、河北的教学经验,反之亦然,教师开阔了眼界、更新了方法,再将优质经验辐射到本地教学中,最终让学生受益。”他举例说,自己就从之前在天津参加的一项科技活动中获得了灵感,计划将相关经验融入北京市少年宫的活动设计,惠及8000多名注册学员。
作为区域科普教育的“枢纽”,天津科技馆还在资源整合上持续发力。白理介绍,天津科技馆与全市科普场馆、基地保持长期合作,在此次培训的研学环节中,除了开放自身场馆,还将组织教师前往其他科普基地参观学习,为教师提供全面了解天津科普资源的平台。“这不仅让北京、河北的教师受益,也帮助部分不熟悉本地资源的天津教师拓宽了视野,让天津科技馆成为京津冀科普教育资源的‘起点’,助力教师后续开展更多优质教学与教研活动,打造1+1+1>3的科普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