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变迁与技术迭代,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亟待基于实践观察与理论反思,探讨其背后的运行逻辑与价值意蕴。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日趋复杂,安全内涵不断扩展,传统以“堵”“控”“查”为主的安全管理模式已难以应对新的风险形态。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校安全教育管理的本质——它不仅是管理行为,更是育人过程;不仅关乎底线保障,更关乎观念塑造。“从云端到身边”实际指的就是线上与线下协同治理的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新范式。现代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应超越传统“管控”模式,走向以“润心德治为引领、制度约治为保障、学生自治为基础、信息智治为支撑”的四维融合治理体系,从而实现安全教育从外在约束向内在自觉、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碎片化输入到系统化深入的转变。
从“管控”到“治理”:安全教育管理的范式转型
传统安全教育多依赖于制度约束与行为监管,属于典型的“管控范式”。其优势在于执行力强、见效快,但也存在职能部门处于被动地位,参与感低;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难以入脑入心;管理正向效果滞后,多表现为“事后补救”等问题。而“治理范式”则强调多元共治、互动协同与内生动力激发。在这一范式下,安全教育管理不再是单向度的知识传递或行为约束,而是通过系统设计,将教育内容嵌入学生日常场景,激发其主体性与责任感。
“从云端到身边”是“治理范式”的生动体现。“云端”代表数字化、智能化治理手段,拓展了教育的广度与效率;“身边”则强调教育的情感温度与生活关联,体现了教育的深度与影响力。二者协同,可共同推动安全教育管理从“远距离说教”走向“沉浸式体验”,从“抽象规则”走向“具体实践”。
四维融合:构建现代安全教育治理体系的理论框架
基于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反思,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构建“润心德治、制度约治、学生自治、信息智治”四个维度协同的高校安全教育治理体系,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与平安校园建设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润心德治:价值内化与情感认同。纵观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制度如何完善,其核心始终是“人”,最终都要回归到对学生本质的关怀与理解上。要强化安全教育的教育属性,避免安全管理与德育工作“两张皮”,推动安全教育与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深度融合,形成育人合力。同时,要实现安全教育的“不教而教”,就要让学生将安全规范内化为价值认同和行为习惯。要改变以往“硬宣传”“强灌输”方式,转而采用更具亲和力、互动性和艺术性的教育策略。例如,通过短视频、主题艺术创作、叙事分享等方式,将安全知识转化为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注重生活嵌入,将安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社交场景中,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与感染力。德治的核心在于唤醒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和责任感,使其从“要我安全”转向“我要安全”。
制度约治:规范明晰与执行有力。制度是安全管理的底线保障,但制度的有效性不仅在于其严密性,更在于其认同性与可操作性。好的制度应兼具约束与引导功能,既能明确“不可为”的边界,也能指明“如何为”的路径。此外,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的执行应注重流程优化与反馈机制建设,尤其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制度运行的全流程可视化、可追溯、可评估,从而提升制度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学生自治:主体激活与文化构建。学生是安全教育的对象,更是安全教育的主体。激发学生自治活力,是构建长效安全机制的重要一环。要积极搭建学生自主参与平台,支持学生组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型组织,鼓励其积极参与安全制度设计、风险排查、宣传教育等活动。要通过同伴教育、榜样示范、社群互动等方式,形成“人人皆是安全员、人人皆是受益者”的共同体文化,从而实现安全教育的可持续性与广泛渗透性。要突出文化引领,通过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安全文化,形成集体共识和行为惯例,使安全意识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内在需求与文化自觉。
信息智治:数据驱动与精准赋能。数字技术不仅是管理工具,更是教育转型的催化剂。通过建设集成化、智能化的安全管理平台,全面提升优质资源服务供给能力、积极推动数字教育交流合作,我们可以实现对学生行为数据的实时采集、动态分析与智能预警,将数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安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能,从而变“事后应对”为“事前预防”、变“经验决策”为“数据决策”。但同时也要警惕“数据主义”陷阱,要认识到技术应用应始终以育人为导向,注重保护学生隐私,体现人文关怀,避免陷入“唯技术论”的误区。
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人心”工程。它既需要云端的智慧与效率,也需要身边的温度与触感。唯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德治、约治、自治、智治”四维融合,构建体现时代要求、具有学校特色的安全育人新格局,才能实现安全教育从外在管理向内在治理的范式转型,真正守护每一位学生的平安成长与全面发展。这一范式不仅是管理方式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与实践。
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谢亚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