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之平
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款来自天津的机器狗荣获“新品发布大奖”,有嘉宾骑上“狗背”,亲身体验这一新潮科技。智能算法加持下,它不仅可以承载85公斤重物灵活运动,还能适应山区、河道等复杂地形条件,目前已经接到亿元订单。
机器狗的迭代并非一帆风顺,其最核心的零部件——一体化关节,曾是京津冀机器人产业链上的卡点。为解决这一问题,伽利略(天津)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理工大学设立了常驻研发团队,高校负责从“0到1”的突破,企业负责完善技术、提高可靠性,很快,多款新品问世,企业市场占有率达40%。
产学研融合不能靠“坐等”,当企业与高校带着需求双向奔赴、互嵌互补,不仅可以解决眼下的技术难题,校企共建的联合研发实验室、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还能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产业化,并为未来“定制”更多懂技术、懂产业的优秀人才。
校企深度互嵌,需要多些变被动为主动的意识。企业有技术卡点、人才需求,学校有变革育人方式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主动相拥,双方将实现更大共赢。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近年来,许多企业高管变身高校校外导师,在产业一线为学生传授经验,为学校人才培养赋能;许多高校专家学者也成为企业特聘专家、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灵活的合作方式实际上是打破边界、重构逻辑,让双方在双向奔赴的过程中融为一个整体,在互利互补中持续向前突破。
主动融进去,不仅能够有效补短板,还能有更大收获,既是自己学习提升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难题的过程。“我们直接进了企业研发实验室的核心项目组,企业导师手把手教我们,这种真刀真枪的实战太‘解渴’了!”这个暑期,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生物制药专业2022级学生夏楠在一家企业的研发岗位上干劲十足。近年来,许多学生通过实习参与企业关键项目,推动技术突破。深度互嵌可以有效放大双方优势,激发更大潜力。
产学研融合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融合更紧密,校企才能更好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