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四堡镇已是中午时分。雨还在下,没有停的意思。此时,找一家餐馆解决午餐问题是头等大事。盯着道路两旁的招牌找寻想去的餐馆,最后,在圩镇一隅看到一处农家乐,午饭总算有了着落。
饭后,根据导航前往镇上的“中国四堡雕版印刷陈列馆”。四堡只是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西北角的一个小镇,全镇总人口也就一万多人,而这个陈列馆却以“中国”为前缀。我们这次慕名而来,正是因为它的雕版印刷遗产。
来之前听人说起,福建四堡与北京、湖北汉口、江西浒湾并称中国古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且四堡有这四大基地中唯一幸存的遗址。明清时期,这里的书坊数量多达百家,图书远销各地。也就是说,眼前这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小镇,时光倒流数百年,曾经是一个全国性的出版中心。这事在今天看来,无论如何要让人产生几分好奇。出书这样的事,难道不是城市越大越便利吗?当年我们在乡下生活时,“出版业”可是离我们太遥远的行业。作为一个好书者,也是带着这些好奇,冒雨来到这个很多人根本没听说过的小地方。
遗憾的是,眼前的陈列馆大门紧闭。这是一座传统建筑,在成为陈列馆之前,其实就是一座祠堂,至今还有“定敷公祠”的标识。看看时间,还是午休时分,也许,工作人员还在休息中?既然来了,就算参观不了陈列馆,也可以在周边看看。
旁边一条中间铺瓷砖、两旁辅以鹅卵石的道路吸引了我们。走近前,拐弯处的墙上,有“南龙古街”几个字。走下去,才知道,四堡最大的看点,其实就应从这里起步。因为这一片建筑的存在,雕版古镇才名不虚传。
古街较长,两旁的建筑,依然是商家模样,可惜难得见到人。它们是有意做旧的,风格比较协调。其间有一座新建的木廊桥,虽然修补的痕迹有些明显,但让时间来沉淀,假以时日,会和古街融合得更好。路边的墙上,不时有宣传图文,有助于游客边走边了解其历史。
不时看到有一定规模的房舍院落。这里就是当年的图书批发市场吧。有的房屋一看就是很多年前留存下来的。其中一些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显得有些破败。或许它们就是曾经的书坊,相当于现在的出版社呢。比如我们经过的林文堂。这是一座清代建筑,建造者是邹奕阳,清道光年间以刻书起家,在本省的建宁、泰宁还设有分店。现在,院子里空荡荡的,土木结构的房子,在风雨中日渐衰老。遥想若干年前,这里书香四溢,印刷工人忙忙碌碌,来自各地的书商南腔北调,一卷卷新书流向四面八方。据了解,当年这里印刷的书籍有九大类千余种,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康熙字典》等大部头典籍。可惜,这一幕,现在已经不见了。
道路沿着一条溪水而建。连续数日下雨,溪流滚滚,水很浑浊。有一处因为落差较大,我笑称其为“壶口瀑布”。几只燕子在水面上不停地盘旋,也许在寻找筑巢的泥浆。住在城里,好多年没见过燕子了。燕子向来与人亲近,以前的农村,谁家檐下没有一处燕窝呢?从记忆里浮现的是晏殊之子晏几道《临江仙》词的“微雨燕双飞”。眼前雨变小了,“微雨”倒也说得过去,但燕子是群飞,不是成双成对。这些燕子看起来还很“年轻”,于是又想起白居易写的“谁家新燕啄春泥”,它们或许真的在寻觅“建筑”材料。还想起文天祥被俘后写的一句诗“旧家燕子傍谁飞”,那是一股悲凉之气了,诗是好诗,不过与此情此景不符。
一路走,一路放飞思绪。街巷书铺尚残存,当年的书香早已远去。不知镇上人家当中,读书氛围如何,藏书情况怎样?心里这样想着,虽然时有当地居民路过,但还是没把这个问题抛出来,我想,不如留点未知数吧。
沿着这条精致的小道绕行一圈,回到了“中国四堡雕版印刷陈列馆”,欣喜地看到大门已打开。工作人员热情地告诉我们,今天是免费参观的最后一天,可以随便看,还建议我们到附近的“子仁屋”看看。说起定敷公祠,她说,这是他们邹氏的宗祠,其远祖是南宋时期的状元邹应龙。祠堂所在地属四堡镇雾阁村,邹姓也是这个村的主要姓氏。
据资料介绍,四堡雕版印刷技艺起源于南宋,发展于明朝,鼎盛于清朝,主要在家族中传承。雾阁村的邹氏和马屋村的马氏是当地出版业的两大家族。明万历八年(1580),杭州仓大使邹学圣辞官归里,在雾阁村开设了第一家书坊,由此拉开四堡雕版印刷业成为一大产业的大幕。因为竹木资源丰富,水运条件便利,这个产业越来越壮大,影响到了周边几个村。规模上去了,四堡便成了闻名遐迩的出版重镇。
展馆比较完整地展示了和雕版印刷有关的技艺、工具、作品等。尤其是玻璃柜内那一堆堆黑乎乎的木雕版,都是原物,是一个时代文明载体的见证。今天的图书生产,早已无需那么复杂,出书已经成了很便捷的事,著书立说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物以稀为贵”,书太容易获得了,人们也有可能不把它当回事,反而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尊重,逐渐被疏远。工作人员所说的子仁屋,就在陈列馆前方的一条小巷。这是清嘉庆年间的建筑,由邹氏三兄弟所建,占地甚广,为旧时大型民居中常见的“九厅十八井”样式。原来,它还是一处依然在使用的刻坊。我们参观时,有一个艺人正在一块雕版上专心雕刻,几个小朋友在旁边东看西看。不管身边动静如何,雕刻者头也不抬。当我们问他目前还有多少人在传承这个技艺时,他仍未抬头,只是细声细语地说,没几个。
我不知道四堡镇的知名度到底如何,平时来这里参观的人有多少,但我希望,对它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希望喜欢阅读的人也越来越多,期待热爱阅读的人们,在阅读之外,延伸了解书籍的前世今生,以忙忙碌碌之中的一次回眸,换得对字纸的倍加珍惜。如此,四堡的书香,或许就不会消散在历史长河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