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斜径纡徐指梵宫(图)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篇    下一篇

章用秀

  清代海光寺的范围大致在今天的南京路、万全道、新疆路、多伦道围成的区域。当年的海光寺,建筑宏伟壮观,周围环境优美,是清代及近代津郊一处绝好的风光游览胜地,被人称之为“津之宝地”。

  海光寺所在地原本是天津卫城南门外的一片沼泽地,明永乐初年,驻扎在天津卫的军队就在这一带屯兵种田。明代“天津八景”有“定南禾风”,“定南”是天津城南门上的题额,“禾风”是形容风吹禾苗的景象。

  清初,由于蓝理的经营及海光寺的建立,这个地方的风光愈加清幽旖旎。《天津府志》有《敕赐海光寺赋》称:“岁在丙戌,天津总镇蓝公开水田于南门外,创普陀寺,延上人为方丈主。于时大殿未完,阁甫立,柱席未煖,而蓝公升任于闽,工程中止。上人以机缘未至,冷坐一室者十年。丙申,余备员运使间过其地,悯其日颓月废,始为之建山门,完大阁,戊戌为之筑墙垣,谋廊庑,己亥为之开河取土,以崇寺基。恭遇驾幸西淀,上人以扁舟迎谒,奏对称旨,赐紫赐额。”天津官吏“皆仰体圣心,踊跃抒诚,鸠工卜日,不终岁而凡丛林所应建者,无不备举。金碧辉煌,规模巨丽,天下皆知有海光寺焉。”此后,康熙、乾隆二帝数次驾临于此寺,又对寺院进行大规模修缮与扩建。

  此时的海光寺不但殿宇弘敞,而且围绕海光寺开凿了两道水渠,这就是海光寺的内河与外河,河边植柳万株。两河向北通护城河,东南通贺家口,向南有水闸控制导入海河潮水,内外河缺水干旱时就从外引水,内外河涨水时就排放出去。寺南建有南平桥,通向周围百余村镇;寺西北角桥下通官道,桥头有草屋数座;桥南绿杨夹岸,掩映红莲,春夏游人,人头攒动,所以这座桥被称为欢喜桥。

  当时的“津门十景”中,有所谓“平桥积雪”,即指寺北的一座西平桥雪后景观。一场大雪过后,通往西平桥的路面与桥面之上铺满了厚厚的积雪,踏过桥面的几行脚印延伸入寺中;一些飞鸟驻足于庙宇的屋檐上,希冀在寒冷的冬日找到果腹的食物。平桥积雪为冬日寺院的特有景象,一时传为津门佳话。有天津诗人作《冬日过海光寺》诗:“斜径纡徐指梵宫,板桥村落画难同。微冰积冻溪头雪,枯树狂号野外风。十里蓝舆冬日暖,孤城萧寺海天空。到来为觅汤休话,人在茶烟窗影中。”“梵宫”指佛寺,“汤休”本指南朝僧人惠休,这里借指海光寺方丈成衡。

  乾隆以后,海光寺一带仍是蒹葭苍苍,水波淼淼。如清人梅成栋《游海光寺》云:“日暮凭栏感旧游,西阳无语下沧州。萧萧芦荻疑风雨,满浦秋声抱一楼。”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等国曾在此签订《天津条约》。“同治间以寺外隙地为机器分局”,“光绪庚子兵燹,地当其冲,庙寺尽毁”(《天津政俗沿革记》)。即便如此,海光寺一带依然被人们所欣赏。《天津志略》称:“在昔同光年间,晓日春晴,气清天朗,每于水光隐约中现出空中楼阁,气象万千。”近人杨平撰有《早年天津春游胜地——海光寺》一文说:“早年,水西庄、西沽和海光寺,并称为天津三处春游胜地。其中的海光寺距城较近,风景优美,游人最多……西南面地势低下,与南洼积水相连,一望无际;东北面号称‘杨柳万株’,枝叶连接,绿阴遍地。每到阳春时节,一天飞絮,十里波光,和寺院的碧瓦红墙交映,显得格外清幽。过去,每逢艳阳天气,总有游人到这里来玩。在喧嚣的闹市中,这里却成为不可多得的清幽处所,因而也有人称之为‘小桃源’。当时一些文人墨客,更是特别欣赏这个地方。他们在这里饮酒赋诗,流连忘返。”

  民国初年,海光寺附近依旧水色天光,野趣十足。据载,1928年大暑后的第六天,冯越武等报界、文化界、戏曲界人士在墙子河乘船直抵海光寺,“兰桨徐摇,过两桥洞,方入海光湖之湖心”。报人王小隐还发表《海光寺口占》一首,以“此分居然别有天,维扬烟月灵湖船”盛赞海光寺一带的湖光水色。1932年11月8日的《益世报》还将海光寺写入“津沽名胜”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