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李玉良 以火为笔 烙古烁今(图)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10版:文化视点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张洁

  一块微黄椴木板、一把普通电烙铁,在七旬老人李玉良的手中,却能变幻出世间百态、人生万象。电烙铁与木板接触时发出的轻微咝咝声,伴随着淡淡的青烟升起。熨烫之间,画板上的人物形象逐渐清晰,这些形象都在他的烙笔下获得新生。日前,南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板人物烫画代表性传承人李玉良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从绘画到烫画的传承

  记者:您是如何开始绘画的?

  李玉良:我哥哥李玉华是名工程师,他曾经向英国的一位工程师学习勘探技术,勘探需要绘图,他画画非常好,字也写得非常好。我六七岁时,他就指导我画画。我画的第一幅画是镰刀斧头。我属虎,我喜欢画虎,8岁时我画了不同姿态的四只虎。我的姨哥是一位老师,他看到我画的虎后很喜欢,我就把画送给他了。后来,姨哥又送我两本书,都是关于如何画动物的书。那时我就对画动物非常感兴趣,也一直保留着这两本书。

  记者:那您又是如何与烫画结缘的呢?

  李玉良:我长大后参军入伍,在部队中遇到了我的师父。他见我绘画好,问我有没有兴趣学他家的祖传手艺烫画。那时候我才得知烫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烙铁在三层板上烙出深浅不同的痕迹来创作。但那时条件艰苦,没有现在的电热工具,全靠烧红的铁块一点点琢磨。

  起初我专攻国画,师父不仅教给了我烫画的技巧,在他的悉心栽培下我还逐渐涉足油画领域,他毫无保留地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他特别强调素描是烫画的基础,在他看来,烫画之道与素描原理相通,讲究近大远小的空间透视,注重深浅浓淡的自然过渡,那些精妙的光影处理技法,都源自素描的基础。在学艺的过程中,我深感烫画的魅力和挑战。

  转业后,我干过很多不同的工作,不过始终没放下烫画手艺。2000年退休后,我便全身心投入到这项技艺之中。那时候刚买完房搞装修,瞧见一块三层板,摸着挺顺手,脑子一热就拿起来烫了幅齐白石像。正是从这次即兴创作开始,我便在家中持续开展创作。

  记者:木板烫画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李玉良:木板烫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它既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它更具有其他绘画所不能达到的独特艺术魅力。

  在木板烫画的艺术题材中,人物题材是以写实人物肖像为主,具有一定的难度。创作者必须全面掌握人物肖像的主体特征和个体区别,尤其在眼睛的塑造中需要运用独特的技法。人物肖像烫画必须有深厚的素描基础。木板人物烫画必须用木纹很浅的木板材料,如椴木、白橡木等,不然会影响效果。木板山水烫画利用木板的自然纹理和色彩,或为水、或为云、或为峰峦,通过巧妙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便可赋予它生动的艺术形象,别有一番韵味。烫画前要精细选材,选好材质后要精心打磨,烫后要进行专业处理,使之克服时间长后颜色变浅的弊病。

  记者:在不同的材质上创作,对技法提出了哪些挑战?

  李玉良:烫画艺术并不局限于木板,我尝试在葫芦、宣纸、牛皮、丝绢等多种能碳化的材料上烫画。各类材质呈现出迥异的特性:葫芦最为“温顺”,只需将电烙铁调至二百摄氏度便能呈现深邃色泽;竹子需提升至三四百摄氏度,而宣纸堪称最富挑战性的载体,必须将温度推至更高温。为了解决宣纸烫画易损且着色不足的问题,我独创了多层叠加技法,第一次烫制后静置两日再行二次烫制,如此反复才能达成理想效果。

  这种繁复工艺在人物肖像创作中应用得最多。尤其是烫制公众人物形象时,既要精准捕捉神韵特征,又要应对宣纸的特性,每幅作品都需经历月余时间的精雕细琢,最后一道加深色泽的环节最容易失败,一不小心就会把纸烫煳,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

  在葫芦上烫画也比较有难度,因为葫芦不是一个平面,在球面上画人物并能栩栩如生,这对技艺要求非常高。另外我的独门绝技是对人物、动物眼神的把握,我的人物肖像作品,无论观众站在何处,画上的人物总是看着观众的,这也是我最引以为豪的技巧。

  以火为笔绘出人物的精气神

  记者:在做人物肖像前,一般做哪些准备来捕捉这个人物的神韵?

  李玉良:木板烫画这种艺术形式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要求创作者在掌握火候与力度的同时,更要具备深厚的艺术构思能力。另外,前期筹备至关重要——首要步骤便是以铅笔精心勾勒草稿,运用素描技法强化人物造型特征。我始终向学徒们强调,务必基于成熟的素描底稿再用电烙铁落笔,唯有扎实的前期铺垫,方能为后续高温灼刻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为了推广这门技艺,您做过哪些工作?

  李玉良:最近这几年,我收了不少徒弟,有天津的,也有外地的。现在通讯方便了,学生们通过微信随时与我交流,个个都学得挺起劲儿。前两年有个云南小伙子,非要辞职跑来天津跟我学烫画,我说别跑了,有问题直接微信问。我把工具使用方法、烫画技巧整理好,通过语音、视频给他们讲。为了传承和发扬烫画,我在2015年举办了学习班,招收了三十多个学员,还在中专给孩子们上了几个学期的烫画课。对于收徒,我有一个硬性规定:一定要有绘画功底。素描、工笔画都是烫画创作者必须具备的技能。尤其是烫制人像作品,创作者对于明暗关系的把握至关重要,所以必须要先学好素描,才能练习烫画。

  此外,我多次参加天津市及全国大赛,数次获奖。作为非遗传承人,2018年我曾携作品赴欧洲开展文化交流,融合传统绘画技法的多层板、葫芦烫画作品引起了很多外国朋友的兴趣,众多观众争相与我合影。

  咱们中国画讲究的是“写意”和“神韵”,你看齐白石画虾,看着简单几笔,其实是他通过每天观察,把虾游水的姿态琢磨透了才画出来的。工笔画更讲究形神兼备,要追求造形准确,更要画出对象的精气神。中国艺术讲究的是意境和神韵,不是光靠眼睛看像不像,就像《千里江山图》里的山水,看着就让人心潮澎湃,这里面的门道深得很。

  记者:在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下,纯手工烫画的生存空间在哪里?

  李玉良:你看那些几十万元一台的机器,能把齐白石、徐悲鸿的画扫进电脑,往宣纸上一印,连墨色的深浅、题字盖章都能仿得一模一样。但烫画不行,比如在葫芦上作画,压根儿找不着两个一样的葫芦。再说葫芦圆滚滚的,在360度曲面上做渐变色,机器目前实现不了。葫芦烫画讲究三个关键点:第一得顺着葫芦的弧度走,原本在平面上一条线画12厘米就行,实际在曲面上得画到13厘米以上,不然视觉上就显得小气;第二是颜色过渡,从深到浅全靠手艺人控制火候;第三还得会“玩火”,不光用电烙铁,有时候还得用喷火枪,火的温度、火与画面距离、烫制时间都得拿捏准。烫画最考验人的耐心,像烫齐白石风格的虾,少说也得几十遍,急不得,尤其在宣纸和丝绸这些薄料子上创作,更要留神。

  记者:您觉得木板烫画传承的关键在哪里?

  李玉良:我觉得关键在于不断突破、不断创新。我国烫画历经两千余年,自香火、铁笔发展至现代烫画机与喷火机,融合中西方绘画精髓,可呈现于木板、葫芦、牛皮、竹子、宣纸等多种材质上,展现独特艺术效果。在探索烫画艺术的过程中,我们遭遇了普遍存在的技术瓶颈,无论是葫芦、三层板还是竹材等各类材质,都面临着相似挑战:烫色随时间推移会逐渐淡化,作品忌阳光直射。不过我已攻克这一难题。

  近年来,我在烫画艺术的创新探索中不断突破边界,尤其在题材选择与材料运用上大胆尝新,在烫画领域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的每幅作品均坚持原创理念,拒绝简单模仿。今年更是通过实地采风汲取灵感,力求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烫画更具当代性的表达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