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平衡之美是最动人的风景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08版:文体       上一篇    下一篇

杨振宇

  最美的风景,就生长在人与自然相互成就的平衡里——天津临港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正是这一理念最生动的现实注脚。这座坐落于海河与渤海交汇处的人工湿地,不仅破解了工业区生态修复的难题,更以科学设计与生态智慧,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回溯建设之初,临港片区面临着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考题。作为规划中的世界级化工产业基地与船舶维修基地,区域内工业尾水处理压力突出;围海造陆虽拓展了发展空间,却导致渤海湾滩涂湿地萎缩,东北亚候鸟迁徙的“海上草原”逐渐沉寂。在此背景下,设计建设方以“要发展,更要生态”为核心,开启了为期十余年的生态修复工程,用近200万平方米的湿地景观,交出了一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答卷。

  在生态修复的实践中,“平衡”二字贯穿始终。设计层面,一期工程以“蝶变”为理念,将调节塘、潜流湿地、景观湖分别设计为“卵、蛹、蝶”的形态,既实现了工业尾水从初步沉淀到深度净化的科学流程,又以美学表达诠释了“水的新生”;二期工程聚焦“家园”主题,通过精细化水质管理与盐生湿地重构,让再生水资源反哺生态,120万平方米的湿地系统重现生机。技术层面,公园巧妙融合自然之力与人工智慧:水底铺设的模块化过滤基质,与天津乡土植物芦苇形成净化合力——芦苇凭借粗壮的根状茎与强大的氮磷吸收能力,每年可净化大量富营养化水体,既践行了“大道至简”的生态理念,又彰显了对本土物种的尊重。

  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的平衡,更体现在细节设计中。33座桥梁的建设,以“减少行人对植物、水体的践踏”为首要原则,既保障了游客的观赏需求,又为湿地生物营造了不受干扰的栖息环境;栈道、地堡、观鸟塔的布局,则为人们提供了“聆听自然轻语”的空间,实现了“亲近自然而不打扰自然”的良性互动。如今,每到初冬,南迁的候鸟便会如约而至,丰茂的水草与浆果为它们补充能量,曾经沉寂的湿地重新成为鸟类的“迁徙驿站”,这正是人与自然相互成就的生动写照。

  从工业尾水的“零污染净化”,到生物多样性的逐步恢复,临港生态湿地公园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临港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折射出天津这座城市对“人与自然平衡”的深刻理解——当人类以科学的态度尊重自然、以创新的方式修复自然,自然便会以葱茏的生机、和谐的景致回馈人类。这种平衡之美,既是临港湿地最动人的风景,也是天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