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跨越八十余年的红色接力(图)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10版:文娱·社会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张帆   调查团成员与王世岭老人(左二)交流。 张致和供图

  《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

  一份1936年由毛泽东、彭德怀签署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与近日一封衡水市冀州区政协发出的回信,在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学子的奔走中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这场以历史为纽带、以青春为桥梁的红色接力,唤醒了太行山深处的革命记忆,更让“抗日民族战争万岁!自由平等与领土完整的新中国万岁!”的铿锵誓言,在新时代焕发出跃动的生命力。

  从一纸布告到一份嘱托

  近期,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民间历史文献调查团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得到了一张由武警黑龙江总队退休干部于晓东提供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布告上“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虽历经八十余载风雨,但墨迹依旧清晰有力。“这不仅是一张泛黄的纸,更是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调查团指导教师张致和说。

  当年的这纸号令传到了哪里?曾激励了多少青年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带着这些疑问,调查团找到了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已经97岁高龄的老战士王世岭。当布告郑重递到老人手中时,他双手微颤,目光久久定格在文字上:“这是抗日战争早期的布告!”老人的记忆瞬间被唤醒,他动情讲述起在太行山区迂回作战的烽火岁月。

  “真想再看看那些战斗过的地方现在是什么样子……”老人的感慨,成为调查团成员心中沉甸甸的嘱托,也让这场追寻之旅有了更温暖的目标——为老战士圆梦,为历史存温。

  用脚步丈量历史回响

  怀揣着这份嘱托,调查团行程近2000公里,奔赴衡水冀州和邯郸涉县、武安等地的9个古村落、8处国保单位和近30处历史遗迹,用脚步丈量历史回响。

  在赤岸村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调查团根据村民指引探寻三条隐蔽通道,让“运筹帷幄”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词汇,而是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智慧与勇气的见证;在王金庄村的旱作石堰梯田上,村民们“白天种地,晚上送粮”的讲述,让“人民战争”有了可触摸的温度;在石门村由寺庙改造的野战医院里,墙面斑驳的炭笔痕迹似乎是伤员的名字,“救死扶伤”化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

  “我们不是在调查冰冷的史料,而是在拼接一幅由无数普通人用热血与坚守绘就的抗战图景。”调查团成员郑皓宁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每到一处,他们都带着布告的故事与老人的惦念,倾听、记录、拍摄,最终形成50余份口述史、3000多分钟影像资料的调查成果。

  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

  调研结束后,如何回应王世岭老人的牵挂?如何让这份红色记忆产生更长远的回响?

  “我们将所有成果整理成调查报告,连同老人对革命旧址的惦念,一并提交给衡水市冀州区政协。报告中,既有对红色遗址保护现状的细致分析,也有对传承红色基因的具体建议,字里行间满是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张致和说。

  不久后,一封饱含敬意的回信从冀州寄出。“我们通过天津师范大学民间历史文献调查团了解到,您始终心系当年浴血奋战的乡土变迁。如今,这些地方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产业兴旺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山河无恙的今天,离不开您与战友们以血肉筑成的新的长城……”仔细聆听着回信内容,王世岭眼眶再次湿润。

  从1936年革命先辈用热血书写的历史,到2025年当代青年以行动传承的这份初心,这段跨越八十余年的对话、这场历史与当下的双向奔赴,在青年学子的奔走中圆满落幕。

  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民间历史文献调查团成立5年来,共有成员86名,全部来自京津冀地区的高校。多年来,他们深入村庄开展田野调查与资料整理,发掘并整理民间历史文献、珍稀历史档案近5万件。

  “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张致和说,“调查团正与当地携手,将调查成果转化为红色旅游路线,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历史;将布告故事、老战士事迹融入思政课程,让红色基因走进校园、浸润青年心灵。目前,这份布告复制件已被南开区档案馆永久收藏,成为见证历史的珍贵文物。那封回信与调查报告,也被队员们珍藏在案头,时刻提醒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与担当。”

  当一纸布告的号召与一封回信的承诺在时光中交汇,当青年学子的脚步与革命先辈的足迹在太行山区重叠,这场跨越八十余年的红色接力,让红色记忆有了新的传承者,红色精神有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