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而思政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发展与民族复兴伟业。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社会思潮的多元激荡及青年学生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传统思政育人模式在内容供给、载体创新、协同机制等方面显现出一定程度的适应性不足问题,亟需探索改革突破之路。因此,深入研究党建引领下高校思政育人的创新路径,既是回应时代需求、破解现实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高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之举。本文则探讨了党建引领下高校思政育人创新的价值与路径。
一、党建引领下高校思政育人创新的价值意义
(一)筑牢学生思想根基,坚定理想信念。党建引领为高校思政育人提供了鲜明的政治导向,通过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通过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党员先锋岗”等党建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党的初心使命,从而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二)打破传统育人模式,提升育人实效。传统思政育人因主体单一、资源分散、载体固化等问题,难以形成育人合力,制约了教育实效的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凭借其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可以帮助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在主体协同上,通过统筹动员,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限,推动专业课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在资源整合上,将党建资源与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社会资源深度融合,为思政育人提供更丰富的内容支撑;在载体创新上,依托党建平台、主题党日、红色实践等活动载体,结合数字化手段与线下实践场景,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沉浸式体验”,增强学生参与感。
(三)强化高校党建工作效能,实现双向赋能。党建引领下的思政育人创新,是党建与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将思政育人目标融入党组织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等工作中,能够让党建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另一方面,党建工作为思政育人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政治引领,能够确保思政育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保障思政育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种双向赋能的模式,不仅提升了高校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也为思政育人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二、党建引领下高校思政育人创新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构建“党建+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是党建引领高校思政育人创新的重要保障,需从组织架构、责任体系、资源整合等方面入手,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全员参与、协同联动的育人格局。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各二级学院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党建+思政”协同育人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其中,学校党委负责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宣传部负责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引导,学工部负责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和管理,教务处负责课程思政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思政课教学改革,各二级学院党组织负责本学院思政育人工作的具体实施,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员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完善责任落实机制。将思政育人工作纳入高校党建工作考核体系,明确各级党组织负责人为思政育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链条。同时,从育人目标、育人过程、育人效果等方面设置科学的评价指标,并将评价结果与评优评先、绩效奖励等挂钩,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思政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资源整合机制。整合高校内部的党建资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为思政育人提供有力支撑。在党建资源方面,发挥党员活动室、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等阵地作用,为思政教育提供实践场所;在教学资源方面,推动思政课与专业课、通识课的资源共享,共同开发思政教育课程和教材;在科研资源方面,鼓励教师围绕党建与思政育人开展课题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在社会资源方面,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红色教育基地的合作,建立校外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二)创新“党建+思政”育人载体,增强育人吸引力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依托党建平台,创新思政育人载体,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增强思政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思政教育APP、开设网络思政课程等,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渠道。利用新媒体平台推送思政教育文章、视频,让思政教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融入学生生活。依托基层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活动,如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
推进“党建+课程思政”深度融合。以党建为引领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党史故事、英雄事迹融入课堂教学,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组织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和研讨,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例如,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融入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在文科专业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实现“门门课程有思政,堂堂课课有育人”的目标。
开展“党建+实践育人”特色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乡村振兴调研、社区服务、音乐下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同时,与红色教育基地、革命老区、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建立“党建+实践”育人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和崇高情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三)加强“党建+思政”育人队伍建设,提升育人能力
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其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一方面,要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以党建为引领,组织思政课教师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业务能力,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活动,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加强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实施者,其思政育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因此,必须以党建为引领,加强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可组建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构成的“党建+课程思政”教研团队,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交流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共同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
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其言行举止对其他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要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党课学习、主题党日活动等,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引导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党建引领在思政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探索创新,持续推动党建工作与思政育人工作的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为王思惠,苏州大学音乐学院。本文系苏州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课题编号:YJSSZ2025001)、苏州大学研究生时代新人“铸魂·卓越”工程精品项目“‘乐动的党旗’——‘党建+音乐’工作品牌化建设”的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