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探析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11版:天津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毛天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数字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态势。高校作为培养各类人才的主阵地,应明确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用技术手段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贴近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心理特征,进而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一是要注重思政平台建设,为提升思政质效创造有利条件。高校应搭建思政教育数字化管理平台,整合历史案例、时事热点等信息化资源,促进资源共享,推进思政教育资源高效流动。持续更新思政教育内容,不断扩充思政教育资源库,发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化思政教学素材,为学生智能推送与时俱进的思政内容。例如,邀请专家学者解读国内外时事,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思政案例,提升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平台还应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运用大数据、算法等展开分析,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政教育的整体成效;设置学生反馈机制,知悉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为持续开展思政教育创新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二是要优化数字化管理,革新思政管理方式和理念。数字时代,思政教育信息繁杂、需求多元,亟需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以此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和精度。高校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构建一个集数据采集、分析和反馈于一体的学习管理系统,深入挖掘并详细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助力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实际需求和行为特点等信息;综合研判学生群体和个体情况,为他们规划专属的学习路径和教学策略,能够更有的放矢地开展因材施教,更具针对性地推进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内容辅导、学生成绩管理等工作。 

  三是要共建思政教育空间,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能够推动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有效连接,使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学习知识,在现实空间中实践应用,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虚拟空间中,高校应培育一批思政网络名师,着力打造优质的思政教育项目和丰富的思政教学活动,在网络平台开辟教育阵地。在现实空间中,高校教师可利用数字技术打破虚拟与现实的壁垒,打造交互式和沉浸式的数字思政课堂,使思政课堂更具体验性和参与性。例如,加强虚拟仿真技术和数字仿真技术在思政课堂中的运用,通过还原真实场景使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场景,让学生沉浸其中,加深情感投入和认知理解,切实提升其思政学习的积极性。高校还可创设随时随地可见的思政育人场景,将思政育人元素嵌入校园各类数字教育载体中。 

  四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政工作者的数字素养。一方面,高校可开展系统化的数字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提升智能素养,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提升其运用数字化工具和技术开展思政教学的能力。还可邀请数字化技术专家定期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当前数字化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保持主体清醒,高度重视和警惕技术异化问题,既要善于运用数字技术,也要避免对数字技术产生过度依赖。另一方面,高校可构建教师数字能力评价体系,采用可量化的考核指标衡量教师的育人水平,并通过周期性测评和实时数据反馈持续激发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而引导其自主优化思政教育的发展路径,反哺思政课程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毛天虹,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思政课专项项目“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知情意行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研究(项目批准号:23JDSZK031)、上海市教育科研项目(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劳模精神叙事模式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2024ZSS022)】